阿都阿兹伊砂的政治养分 从学运走上政治之路

砂拉越有着这么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马来青年政治人物,他不畏惧同胞的抨击,在农历新年前夕给100个贫困的华人家庭派发猪肉。“穆斯林被禁止触碰、食用猪肉,不过提供给食用猪肉的人并没有错。穆斯林对非穆斯林释出善意,在教义里是被鼓励的。”
他在脸书带上圣诞帽祝贺基督或天主教徒,说:“要实践多元宗教文化和睦共处可从自己开始,多些包容与了解,少些玻璃心与无知。”
他坐在华人餐厅里用筷子吃面,说:“马来西亚是由各族组成的,马来人会用筷子吃面,才是真正的马来西亚人。”
如此勇敢、幽默又开明的马来青年,他的名字叫阿都阿兹伊砂(Abdul Aziz Isa Marindo)。
阿都阿兹伊砂来自政治世家。
他是已故砂拉越州长敦阿都拉曼雅库布(Tun Abdul Rahman Yaakub)大家庭的一员,即阿都拉曼雅库布姐姐的曾孙。
砂拉越的重要政治人物,包括现任州元首泰益玛目、前首长丹斯里阿德南、现任首席部长阿邦佐哈里,都和他的大家族有着远房亲属关系。他是泰益玛目的侄孙,而阿德南的第一任妻子艾莎再娜,是阿都泰益玛目的妹妹。“我的姨婆,拿汀赫利亚(Datin Heriah)嫁给现任首长拿督巴丁宜阿邦佐哈里的哥哥,拿督阿邦阿都卡里。”
也是马兰诺人血统的阿都阿兹,是马兰诺贵族的后裔。
他的曾祖母是七个兄弟姐妹中最大的姐姐,因此每年节庆,家族成员都会聚集在曾祖母的家。阿都阿兹伊砂小时候总是好奇,为什么曾祖母家外面被交通警察包围了,为什么上门拜访的人有很多头衔。
“每次他们来,屋子外面都会出现很多交通警车。我本来就是个好奇的孩子,总是会问大人们这是谁?那是谁?我这才发现,我的家族那么大。”
什么是拿督、拿汀、丹斯里?他对这些头衔感到好奇,尤其是最高元首官方诞辰的时候,他把这些头衔当作百科全书来看。
阿都阿兹伊砂从小就对政治有着的强烈好奇心,他总是喜欢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坐在一旁看书,耳朵却偷偷在听身边的政治人物在说什么。“回家之后,我就问我妈妈,他们谈的事情是什么。”
阿都阿兹的父母都是混血儿。父亲是马来人、马兰诺与加央人的混血,而母亲则是伊班、比达友的混血儿。
去年新年期间,阿都阿兹率队向巴都吉当和圣淘沙州选区近100个贫困的华人家庭分发猪肉和食物。
他不只是好奇,更是拥有超强大脑一般的记忆力。8岁的他,他已经对历届的苏丹、最高元首、首相的名字背得苦瓜烂熟;12岁的时候,他知道当时的首相,马哈迪的内阁所有部长的名字和职位。
那时候的孩子还在看恐龙、汽车的百科全书,或者是电子游戏,而他的最爱是美国各个州属的名字,历届的总统,或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等。
“我的父辈是第三代,他们大多对政治不感兴趣,也没有人从政,到了我们这一代更加不感兴趣。除了我。”
阿都阿兹伊的父亲是一个旅游代理,儿子后来加入反对党,即使与土保党关系密切的亲戚给予不少压力,他却依然给予儿子100%的支持,甚至还成了反对党的竞选志工。
看来阿都阿兹伊的多元、开放的心态和理念,遗传自他的父亲。
阿都阿兹与父母、两位哥哥,一家都是开明、乐观的穆斯林。
他的朋友来自各族,包括伊班人和比达友,他也会说伊班与比达友话。
作为混血儿,他常说自己更像伊班人。
【生长在多元种族的家庭】
阿都阿兹伊砂最让人深刻的事,就是他用中文在脸书批评政策、不公事件,更为各族捍卫文化与习俗。比如马哈迪的筷子之说——他认为华人用筷子吃饭,是无法融入大马社会的原因之一。原因是用筷子吃饭是中国人的文化,并非马来西亚人的文化。
“马来西亚成立于1963年,成立的时候是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和原住民组成的。筷子是华人文化的一部分,它为什么不是马来西亚文化?马来人用筷子吃东西,正好才是真正的马来西亚文化!”
他说,马来西亚文化是罗杂文化,穿着马来卡巴雅(Baju Kebaya),用印度人的香蕉叶盛饭,用华人筷子吃饭,才会让人看起来更‘马来西亚’,因为有各族的元素。“马来西亚又不是只有马来人,不是全部人变成马来人,就是马来西亚文化。”
阿都阿兹伊砂总是有开明的见解,不过他并不认为自己的思想独特,砂拉越人都是这样的。
比起马来半岛,砂拉越各族相处之所以比较融洽,主要是各族通婚。砂拉越可说是一个种族大熔炉。各族之间相互平等、尊重,通过长时间的相互通婚,形成了混血人种后裔。
他向华人朋友互贺圣诞节快乐。
从小就照顾阿都阿兹的外婆是伊班人,因此他自小就庆祝圣诞节。
他本身就是一个超级混血儿,父亲身上流着马兰诺与马来人的血,而母亲是伊班与比达友的分支——瑟拉勾(Selako)人的混血儿。尽管他是穆斯林,不过从小被原住民外婆抚养长大,外婆一家都是基督教徒。
因此当西马宗教师呼吁穆斯林不可以庆祝圣诞节,甚至不允许祝贺基督徒的时候,他觉得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我从小就庆祝圣诞节,我在伊班家庭里长大。”
在他看来,不管是祝贺还是庆祝圣诞节,并不会动摇一名虔诚的穆斯林对信仰的坚定意志。
阿都阿兹平日爱健身,经常在脸书上分享他健身的点滴。
【对华语情有独钟】
“你好,不好意思打扰了,我是阿都阿兹,我是张建仁的助理,和你们峇都吉当的朋友!” 阿都阿兹每逢遇到华人选民,总是这么介绍自己。
阿都阿兹会说及写一点中文,很多人都以为他上华文小学,毕竟在砂拉越,马来人或原住民上华文小学是一件平常的事。
不过阿都阿兹伊砂小学上的是国际学校,并没有华语课。他最早对中文的接触,是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教的华语儿歌,同学教他简单的‘一二三’,埋下了汉语的种子。
他在中学的时候成绩优越,精英班上的同学大多是华人。混在一起的时候,学的大多数是不雅字眼,不过也加深了他对华语的掌握。
在砂拉越大学深造期间,他的选修科目拿了华语语言班,一连修读了三年。老师的创意教学,尤其用汉字象形性强的特点进行教学,让他觉得汉字很有趣。“口试考得还不错,虽然笔试一般般。”他笑说。
阿都阿兹开始从生活里学习中文字,中文招牌、路牌,唱华语流行歌曲,加上华裔女友的指导,“我对汉语声调的四声总是掌握不好,她总是纠正我的错误发音。” 他的汉语的程度进步时速。不过他并不满足于现况,打算掌握更多华语词汇和发音,并参与汉语水平考试(HSK)。
由于自小就接触不同族群,阿都阿兹掌握很多语言,除了一口流利的伊班话、英文、砂拉越语,也会一些马兰诺语、福建话、比达友话。
去年1月,阿都阿兹到水灾现场给予灾黎援助。
原住民同学往生,他到对方家里悼念
选举期间上街拜票,阿都阿兹在峇都吉当的选民大多是华人,因此他用华语或福建话交谈。
【从学运开始走上政治之路】
大学时期参与的学生运动,给予阿都阿兹很多政治养分。
在砂拉越大学就读的五年间,他活跃于学运,表现出优秀的领导能力,逻辑思考、语言表达能力与不怯场的胆量。
“我关注学生的福利,为同学的权益抗争。比起国家政治,不如先专注近在眼前的学生问题。我参与学生选举并赢了,自那时候我变得更加勇敢,对自己的信念更加坚定。”清楚自己未来想走的方向,他也从电脑科学转系至政府与政治学。
学运上的优秀表现,让政治人物发现了他,当时的砂拉越行动党州秘书张健仁找上了他,聘请他当自己的特别助理。
“我记得非常清楚,那一天是2013年8月12日,因为我那天生日。”
自此,阿都阿兹跟着张健仁城市乡下到处跑,在都邦和砂督一带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三年以后,备受重视的他参加第一次竞选,迎战新区峇都吉当(Batu Kitang)。同一时间,在他视为导师的张健仁的鼓励下,他也考取了法律系学位。
有趣的是,峇都吉当(Batu Kitang)有超过一半的选民是华人,马来或马兰诺人就只有20%。身为马来人的他,虽然没有赢了那场竞选,第一次竞选就获得4626张票,位处第二,得票率不差。
五年后,他成了砂行动党青年领袖,也是峇都吉当支部主席再一次上战场,不过依然败给同一个政治对手,砂盟兼人联党候选人罗克强。
即使两度败选,但阿都阿兹从获得的选票中证明了,华人可以接受马来人的领袖。“当地华人喜欢听我演讲,每次从一个地方讲完到另一个地方,他们总是跟随我转移阵地,很有趣的画面。”
今年初,阿都阿兹决定暂别政坛,准备前往英国继续修读法律硕士学位。“这8年的政治生涯对我来说,是无比宝贵的经验。”
阿都阿兹在脸书上祝贺基督教友人圣诞节快乐。
他认为马来人用筷子吃东西,才是真正的马来西亚人,因为融合了华人的文化,而华人文化是马来西亚的一环。
【希望由真正的‘马来西亚人’治国】
阿都阿兹坦言,这些年他看见国家的弊病,尤其种族政治及政策上偏差等。
一直以来,他都是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毫不忌讳地为他族争取权益,鞭笞我族。“政府的政策确实给马来人带来优势,而不是原住民、华人或印度人。”作为马来人与原住民的混血儿,阿都阿兹看到两个不一样的世界。“我看见马来族群和伊班族群,一边是掌握政权的一方,一边是压迫的一方。”
很多人问他,为何要加入行动党而不是马来人的政党?他的回答是,“以马来人为主的巫统执政国家60年,可是他们改善了马来人的生活了吗?解决马来人的困境了吗?”对他而言,政党的成立,目的是为民服务的,失败的政党就应该换一换。
他认为各族争取自己的权益本来是应该的,马来西亚华人、印度人、马来人或原住民都可以争取自己的权益,但前提是不要侵犯他族权益。“比如关掉华文或淡米尔源流小学。为什么你的国家教育失败了,却要怪罪于华小或淡小?”
“你是掌握整个国家的人,整个国家的财富掌握在你的手里,但还是有马来人低于贫穷水平,教育水平还是低落,谁应该要被怪罪?马来人而不是华人或印度人。”
阿都阿兹希望我国未来以才能治国,而不是肤色、宗教背景。“由真正的马来西亚人统治。我期待马来西亚可以由华人、印度人或原住民来当首相的那一天。”
他也认为我国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政治圈,因为他发现不管是在朝还是在野党,年纪大的领导人倾向权力,而年轻一代比较关注国家政策议题,而那才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点。
阿都阿兹认为马来西亚节庆属于每一个族群的,每一个民族都可以庆祝,互相分享快乐,包括冬至。
在砂拉越,马来人在华人餐厅吃东西的风景处处可见,不是稀奇的事。
【砂拉越是个文化大熔炉】
砂拉越与马来半岛的马来人有很大的分别。这里的马来人思维比较开放,对于他族的文化有很大的接受度,除了历史上没有真正的马来王朝,外来殖民形成各族之间地位平等,更大原因是长期的跨种族婚姻。
在砂拉越,每一个家庭多多少少都有跨种族婚姻,可能是马来人与伊班的结合,或华人和比达友。“因为跨种族的婚姻,我们更了解他族,因此不太有种族歧视,因为我们已经变成真正的一家人。我们无法否认,族群优越感或种族歧视难免还是会发生,只是它变成很低的level。”
2017年9月16日,阿都阿兹因在个人脸书上辱骂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而遭古晋刑警登门逮捕。他坦言,这件事激发他捍卫公平与民主的理念更坚定,并下定决心修读法律系。
在这里,穆斯林和基督徒一起庆祝圣诞节,或者坐在华人餐厅里,甚至和他族同一桌吃东西是很平常的画面。
“这也为什么,比起马来半岛,砂拉越的政治较少利用种族和宗教来煽动政治手段。” 阿都阿兹认为,马来西亚要走得更远,必须是世俗国,并且摒弃种族与宗教的政治手段。
阿都阿兹于今年初暂告砂拉越政治圈,前往吉隆坡工作及英国深造。
他认为,砂拉越人应该发挥影响力,把宗教信仰平等、各族和谐共处的精神带往海的另一边,而不是被海的另一边影响。
“在你成为一个好的穆斯林,或基督教徒,或佛教徒、兴都教徒之前,你首先要先成为一个好的人,善良的人。”这是阿都阿兹长达8年的政治生涯里,鼓励着他往前走的座右铭。
“这个想法从来都没有变。8年前是这样,以后也是。”
离开砂拉越,飞往英国深造之前,阿都阿兹笑言。
报道:特约 邓雁霞
照片:受访者提供
【免责声明】
《风采》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