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Reading
【马来西亚的月亮比较圆】马来西亚的大地之子 原住民人文奇珍

【马来西亚的月亮比较圆】马来西亚的大地之子 原住民人文奇珍

西马称原住民为“Orang Asli”,Asli一词源自阿拉伯语,意为本源“asal”,因此西马原住民可说是马来半岛的本原民族;东马称原住民为“Bumiputera”,这一字源自梵文,意指大地之子。

不管是人数极少的西马土著,还是东马占大多数的大地之子,我们对马来西亚原住民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大马约80多种原住民族群,分布在半岛与东马。

虽然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社会,不过人们对国内的各个种族似乎并不完全了解,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马来西亚有三大种族,马来人丶华人丶印度人,还有原住民……”。原住民,就好像政府表格上的种族栏位上的‘lain-lain’一样,如此笼统而模糊。

加央妇女不只认为纹身能够辟邪丶保佑他们,而且身上越多纹身,越能够吸引男人与自己结婚。(图:砂拉越旅游局)

 【半岛上的原生民族】

马来半岛上的原住民有三大族群,即尼格利陀人(Negrito)丶塞诺人(Senoi)丶原始马来人(Proto-Malays)。每一族有6个分支,总共18个族群分支。由於人数极少,为數不到总人口百分之一,大部分依然与世隔绝,课本上也没有详细记录,以至於西马人对半岛原住民的认识反而不比沙巴丶砂拉越原住民。他们的存在似乎被人们所遗忘,尽管他们比任何种族都要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西马最大的原住民是塞诺人,六个小分支仄翁(Cheq Wong)丶加哈(Jahut)丶玛美里族(Mah Meri)丶色末贝里(Semoq Beri)和特米亚(Temiar)当中,最大的族群是闪迈人(Semai)。塞诺人主要居住於中央山脉的高地,过着半游牧的生活。

江沙的Kampung Klewang,住着400位Jahai族,目前这里已列为霹雳州旅游局项目之一。(摄影:文威)

半岛上最少的原住民是尼格利陀人,六个小分支加起来也不超过5千人,然而他们却是最早的居民,大约在1万多年前就已经生活在马来西亚半岛的丛林里。尼格利陀或塞芒人(Semang)又称“矮黑人”,他们或是东南亚最早的原住民。

不只是我国,全世界对矮黑人的了解极少,他们皮肤黝黑,头发短而卷,鼻扁丶唇厚,长得像非洲黑人,不过遗传检验研究显示,两种族群的关系疏远,而且矮黑人极可能是最早现代人类的后代。

Jahai族的孩童天真无邪。

半岛原住民当中最弱势的一群,是生活在西马南半部浅山地区的原始马来人。耶昆族(Jakun)是南部原始马来人族群底下最大的一支,原本散居於南部热带雨林里,後来在上世纪70年代被政府要求迁徙至兴楼云冰国家公园内的柏达村。第二大原始马来人是特姆安族(Temuan),他们以母系社会的制度,居住在雪兰莪以及森美蘭州境内柔河地区。

【沙巴丶砂拉越原住民】

世界第三大岛,婆罗岛有多达300个大大小小的族群,单单是沙巴和砂拉越就有超过60个说着不同语言的原住民。

沙巴最大的族群是卡达山杜顺族(Kadazan Dusun),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馀为巴夭丶毛律丶龙古斯丶伦达耶族丶汶莱人等;砂州最大的族群则是达雅族(Dayak),占了总人口的42.8%,此外还有马兰诺,以及被归纳为“乌鲁人”的少数民族,包括加央丶肯雅丶本南丶普南丶武吉丶拉汉南丶弄巴湾丶比萨扬等。

砂拉越过去有50多个少数民族,如今减少成27个少数民族,很多极少数已经随着时代消失了。图中的Ukit族仅存600人,加里曼丹也只剩下一个Ukit族的长屋。

东马的原住民情况与西马大不同,原住民不一定是“少数民族”,而且这里的异族通婚情况十分普遍。沙巴和砂拉越是整个马来西亚异族通婚率最高的州,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混血儿,华人丶马来人与土著社群结亲是平常的事,早在英殖民时代以前就有多元民族家庭。

这里的常态是,看起来像华人,但却自称是原住民并只会说原住民话,或者是皮肤黝黑丶轮廓深邃,长得像原住民的混血儿,说的却是一口流利的华语,并以华人自居。

沙巴的“华嘉族”,卡达山人丶杜顺人或姆律人与华人通婚的后代。(图:沙巴华嘉杜顺毛律混血协会)

在沙巴,华人祖裔和以下三个沙巴原住民,即卡达山人丶杜顺人( Dusun )或姆律人(Murut )祖裔的后代称为“华嘉族”(sino),他们拥有华人姓氏,维持着华人庆祝农历新年的习俗,不过在日常生活中却口操本地原住民语言,有点像马来半岛的峇峇娘惹。不同於砂拉越的混血后裔,华嘉族拥有宪法特别权益地位,还把每一年的11月11日为“华嘉日”(Sino Day)。

沙巴最大的原住民,卡达山与杜顺族,由於两个民族在文化和语言相近,因此二合为一。不过卡达山住在市区,而杜顺住在郊区。图为沙巴州博物馆馆长,也是卡达山杜顺文化协会妇女理事会主席Joanna Kitingan与卡达山杜顺祭师合影。(图:卡达山杜顺文化协会)

沙巴与砂拉越这两个大州的原住民,绝大部分已经融入社会,并改信基督教或天主教。除了内陆山区的少数民族,或是老一辈的原住民依然保持泛灵丶祖灵的多神信仰。他们的传统信仰传承可以从丰收节的祭典上了解一二:依然保有传统信仰的原住民会进行神圣的祭祀仪式,不管是祖灵祭还是神祭。

种稻为生的原住民,会在丰收节的时候向米神丶河神进行感恩祭祀,比如砂拉越的伊班(Iban)丶比达友族(Bidayuh),或沙巴的卡达山族。沙巴原住民在5月初稻米收割的时候,庆祝丰收节“Tadau Kaamatan”,而砂拉越原住民是在6月庆丰收“Gawai Dayak”。靠海为生的原住民,如马兰诺族(Melanau),就会进行一年一次的祭海节。

推荐

砂拉越的达雅丰收节(Gawai Dayak)是原住民的大日子,各族群从5月至6月期间进行传统祭祀感谢丰收之神,并祈求来年同样丰收。图为加央人的丰收节“Do Ledoh”。

世世代代靠海为生的马兰诺人,每一年祭海节祭海节是为了感谢海神赐予他们丰富的海产与庇佑。

马来半岛原住民的丰收节称为“万果节”,落在每一年的8月2日丶水果盛产的季节里庆祝。正当红毛丹丶山竹丶榴莲盛产,原住民村里的大人小孩穿上民族传统服装,戴上自己编织的草帽,聚在一起吃水果。

雪兰莪凯利岛上的玛美里族以精美的木雕面具见称,每一个面具都具有一段神话。他们在节庆,尤其“祖先日”会戴上面具举办祭祀。(图:玛美里文化村)

而生活在雪兰莪凯利岛(Pulau Carey)上的玛美里族,他们的祖先日(Ari Muyang)就是祭海节。每年的2月至3月期间,凯利岛上供奉不同神明的五个部落,就会各自选择不同的日子来拜祭祖先日。祭海节当日,男男女女都会戴着精雕细琢的面具来到海滩载歌载舞与祈祷。

明天待续:马来西亚原住民五大之最

报导:邓雁霞

图片提供:邓雁霞、砂州旅游局

部份图片截自网络

 ■详尽内容:第706期《风采》

【免责声明】

《风采》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

What's Your Reaction?
极品
3
高兴
0
喜欢
0
一般
0
无聊
1

Copyright © 2023 南洋报业控股有限公司 Nanyang Press Holdings Berhad No. 195801000105 (3245-K).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