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Reading
【职场】新加坡医生驻守阿富汗18年 坚持走下去的力量

【职场】新加坡医生驻守阿富汗18年 坚持走下去的力量

工作无贵贱之分,职场中责任心是每个员工必须要有的东西,无论你的职位高低,能力大小,都会极力把完成工作目标、克服自身能力当作一股强大的动力。

换位思考,要抱着感恩和豁达的心待人处事。商场里负责打扫厕所的阿姨、将街道打扫干净的清道夫,休息片刻蹲着一旁,即刻被质疑在偷懒,但是从来没有人感谢他们的付出,将脏乱了一天的大地,重新换上新的外衣,值得我们尊敬,有他们真好。

每个认真工作的人都没有不被尊重的理由,因为一股使命感让他们坚持完成你或许也没办法接受或办到的事。今天的故事主人翁——在阿富汗行医18年的新加坡医生王德扬,他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希望自己帮助别人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

每晚不敢睡着 等待阿富汗友人打电话来

一家报刊的记者访问在阿富汗行医18年的新加坡医生王德扬,通过他的心路历程,试图了解是怎样的梦魇,让阿富汗人民如此惧怕塔利班统治?历经半个世纪的战火,阿富汗人内心最大的渴望是什么?

这名年仅52岁的新加坡医生王德扬(Wee Teck Young),在阿富汗生活18年,直到去年疫情暴发后才回新加坡。

2002年,当王德扬听说非政府组织在寻找医疗人员,帮助阿富汗边境的难民,他毅然决定前往。放弃本地优渥的生活,冒着危险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地带,为当地人提供医疗援助。

为了深入当地生活,他学习阿富汗方言达利语(Dari)和普什图语(Pashtun),教村民基本的急救医疗知识,为大学生举办和平讲坛,在当地开办食品银行,为街头儿童提供食物,关注改善当地人的生活。因为一系列的人道主义工作,王德扬在2012年获得国际普费弗和平奖(International Pfeffer Peace Award);也因无私奉献帮助不少人,当地人都亲切地尊称他为“Hakim”(意思为医生),久而久之就成了他的阿富汗名字。

一段段难以割舍的友谊,让他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好友的安危。“当8月15日看到塔利班占领喀布尔,有朋友在机场准备逃跑,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不知道会不会有交火、爆炸,十分担心他们的生命安全。”

这段时间除了远程帮忙处理事务,他花更多时间倾听陪伴。新加坡和阿富汗有三小时半时差,每晚一两点才睡,为方便友人随时打来。“哪怕不说什么,陪着他们一起哭也好。宣泄情绪,不然真的担心他们会崩溃。”

他最近也在学习心理治疗,自我调整,帮助别人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战争对于一个人精神上的重创,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所难以理解的。经历过战火连天的日子,如今常会失眠,有时为朋友揪心,担心他们的安危,一整晚辗转难眠。”

“老百姓不懂政治,只知道要活下来。”

当阿富汗新闻一爆出,舆论焦点集中在关注女权、教育等问题。在王德扬看来,“对阿富汗人来说,当务之急是停止战争。”过去50年里,这片土地被称为“帝国的坟墓”,先后遭受过英国、苏联和美国军队的入侵。连绵不断的战争中,备受摧残的是无辜的人民,是手无寸铁的百姓。摧毁的是他们的家园,离散的是他们的亲人。

“人权和人的基本需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我们以旁观者的姿态高喊人权之前,当地人甚至连饮用水、食物,这些活命的基本供给都没有。生命安全随时面对着威胁,战争剥夺了他们作为人的最基本权利。”

王德扬分享过去十多年设身处地的观察和感受:“老百姓不懂政治,只知道要活下来。当一个人不小心遇上武装火力交锋时,无论是塔利班、美军、北约军,都在交火中肆无忌惮地扫射。子弹终究不长眼睛,不会越过平民射向敌方,承受死亡的是那些无辜的平民。最高纪录曾有50多个国家的军队在阿富汗设点,战争、交火、自杀式袭击随处可见,对于在当地生活的人,最本能的反应是,我想逃走,到一片没有战争的土地上,保命活下来。”

 请世界发出和平的声音

推荐

“如果站在和平停火的角度看,目前的阿富汗局势不见得是坏事,或许是呼吁和平的窗口期。”王德扬说:“自多哈条约签订,各国军队撤兵,美国及其他各国领导人纷纷表态‘阿富汗问题没有军事解决方案’。塔利班也在掌权后首次对外发布声明,承诺致力于和平以及尊重妇女权利。联合国呼吁进一步减少阿富汗的暴力,国际社会也在加强对阿富汗的劝和力度。目前各国的共同认知是,在阿富汗问题上没有军事解决方案。”说到这里,他脸上绽放着一丝期待。

王德扬过去几周密切留意新闻,仔细收藏着每一份相关声明的链接。“很多人问我阿富汗局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除了捐赠物资、食物以外,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发出敦促和平的声音。让各国记得关于‘没有军事解决方案’的承诺,不再容忍战争行为。”

塔利班接手后,如何调和与人民之间的矛盾?王德扬认为,从古至今很多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都经历过人民与政权的对抗,美国的南北战争,中国的国共战争,俄国内战等。“那是内部对抗,不应该有外力介入,让他们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次塔利班的回归,放下强硬的姿态,至于他们能否言出必行,所有人都拭目以待,也需要舆论监督。”

家人从起初的担心反对 到后来的理解支持

过去18年来,王德扬带着和平的诉求,奔走在阿富汗的战火中。严峻的生活环境,居住的村庄每天只有两个小时电力供应,日常饮食米饭配马铃薯、红萝卜。冬天零下20多度,他只有一个小煤炉取暖。做义工没领薪水,还要自掏腰包帮助当地的问题青年。但物质的需求在他看来微不足道,当年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毕业,他就认定要用救死扶伤之术做些有意义的事。直到去到阿富汗,与那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自己笑说,四成的人生都在那里度过。“一开始并没有很长远的安排,一年做下一年的计划,看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当地人有更好的生活,没想到就这样待了十几年。”

王德扬说:“有时我跟母亲聊起当初的决定,我的华语不好,但她告诉我一个很相近的华文字叫做‘博爱’。我相信这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有博爱去帮助其他人,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展现这份博爱。不单是我,生活在阿富汗的人们也有博爱,当你帮助他们时,他们以同样纯洁无私的爱回报给你。每当看到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那就是让我坚持走下去的力量。”

资料摘自网络、照片王德扬医生

【免责声明】

《风采》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

What's Your Reaction?
极品
0
高兴
1
喜欢
0
一般
0
无聊
0

Copyright © 2023 南洋报业控股有限公司 Nanyang Press Holdings Berhad No. 195801000105 (3245-K).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