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Reading
【职场】把握后疫情的契机为人生升级

【职场】把握后疫情的契机为人生升级

尽管恢复正常生活,马路上开始塞车、商场人潮汹涌,但是仍有许多人因为疫情关系工作和经济受到影响。如何透过心理学知识,在新的一年正面接下后疫情时代的挑战,转化为生命成长的养分?

小陈在公司任职多年,却因为疫情影响,导致公司决定把小陈所在的单位裁併。中年的他,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局,出现了许多自我怀疑的声音,质疑自己在职场上的价值,也对于自己该如何面对感到迷惘。

2021年从事接案工作的Mika因为疫情顿时少了许多业务跟收入,使得一向忙碌的Mika十分焦虑。但这段时间,她与家人多了相处的时光,也让她终于开始实践了一直想要有的运动习惯。如今疫情管制措施放宽后,Mika的工作再度忙碌起来,却发现自己无法像以前一样专注在工作上,使她开始思索调整工作步调。

过去一年,我们都经验到了生活如何随着疫情的变化而起起伏伏。有些人或许因为疫情的关系,必须转换工作,感到迷惘;有些人或许因为疫情期间的不便,开始省思自己的人际关系;有些人可能意外地发现自己对于回到原来的生活型态,感到犹豫跟焦虑。

如果你有这样的感受,那么你并不孤单。在过去一年多的全球疫情底下,许多人都有以下的经验:失去控制、被迫与重要他人分离、被迫转业/失业、生涯发展受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性、移动受到限制等。

重大的危机带来深刻的成长

好消息是,负面的经验并不总是带来负面的影响。许多人在疫情的打击下,反而会经验到内在的转变,驱使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观点,引发更多让生命丰富的行动。过去,心理学家就观察到,有些经历重大创伤或生命危机的人,在创伤或危机过后,反而开始体验到正向经验或个人成长。这样的过程,在心理学研究上叫做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看似矛盾,但是负面经验确实能够带给我们一些礼物:更了解自己的优势/力量、改善原本的人际关係、探索生命的可能性、对生命产生感激之情、以及灵性的成长。

所以,如果你正在经历一些疫情恢复后的挑战跟不适应,或许你的内在已经意识到旧有生活模式或信念需要调整,正在为你酝酿改变的动力。

5个方法,让危机变转机

要如何把疫情带给我们的负面经验,转化成让生命成长的养分?撷取心理学家泰德斯基(Richard G. Tedeschi)对于创伤后成长的研究,以下提供5个方法:

1. 整理疫情带来的冲击

转化的第一步,来自于愿意以合理的眼光,整理危机所带来的外在与内在的冲击。有时候,我们因为难以接受外在的现实条件已经改变,仍然坚持要用过去的信念及方式来过生活,很容易就会产生很多自我的矛盾。盘点一下,有没有哪些过去对于生活的信念/规则/要求,是因为这次的疫情而必须调整的?思考这问题可能会令人痛苦,但记住,令人不舒服的负面经验不见得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有时也可能打开新的机会。

2. 善待被情绪困扰的自己

面对新的变动、新的局面,我们的焦虑、愤怒、羞愧、自责等,其实都是驱使我们改变的动力。但是,我们必须调整正确的“剂量”,而不是让自己不断地用这样的方式来鞭策自己。善待自己,包括了实际上给自己多一点休息时间、适当地抒发自己的情绪,也包括了愿意对身处在变局中的自己宽容一些,弹性地调整对于自己的要求等。

推荐

3. 找人聊聊

与信任的朋友聊聊自己在疫情前后的改变、这些改变对你现在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挑战、你对于这些事情的感受如何。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组织出自己的改变,有时候也会发现,原来我们并不是孤单在经历这些冲击。更重要的是,这可以让我们开始预备对于未来的期待。如果找人聊聊不是你的习惯,也可以尝试跟自己聊聊。利用日记、心情随笔之类的方式,跟自己对话,也可以有类似的效果。

4. 描述过去、想像未来

每个人在疫情中都有自己的故事,在疫情打击我们之前,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你正在往哪个目标前进?疫情发生后,对你的打击是什么?而你的哪些力量/信念让你可以克服或是坚持住的?疫情让你发现,你必须要捨弃的是什么?这个疫情是否让你发现了新的目标?试著去回答上述问题,帮助自己在这变动的世上重新定位。

5. 从小小的行动开始

试着开始把在疫情中的学习带入当下的生活。如果疫情让你发现与家人相处更为重要,那么开始从小小的地方多做一点,例如:在周五晚上停止所有工作。如果疫情让你发现自己需要独处,那么开始为自己规划有品质的独处时光。让生活开始有实际的不同。

资料摘自:心曦心理谘商所谘商心理师黄种斌/整理:CW/照片:韩剧《START-UP》

【免责声明】

《风采》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

What's Your Reaction?
极品
0
高兴
0
喜欢
1
一般
0
无聊
0

Copyright © 2023 南洋报业控股有限公司 Nanyang Press Holdings Berhad No. 195801000105 (3245-K).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