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Reading
老藤椅慢慢摇 师傅精巧手艺 延续藤制品的新生命

老藤椅慢慢摇 师傅精巧手艺 延续藤制品的新生命

40多年前,马来西亚的工业还没蓬勃发展,手工以及大自然馈赠的天然资产,是当时最丰富的资源,因此,人们所穿所用都几乎离不开‘手工’,自然而然,人们家中的器具,几乎都是藤制的,家具如沙发长椅、摇椅、摇篮、婴儿吊床,玩具如呼啦圈、藤球,生活辅助如菜篮、拐杖、箩筐等等,都离不开藤。

只是,任何好的事物,都逃不过讲求快速和经济效益的时代巨轮的碾压,时光飞转的半世纪后的今天,你家里还找得到冬暖夏凉、古色古香的藤制品吗?

20岁开创永泰利藤器店,周老师傅和其藤艺携手走过一甲子。

因为纯手工制作,这样看似简单的藤椅,熟练老师傅一天最多也只能完成两张。

父亲是打铁匠 他只钟情藤器

如今的工业化生产的木制以及塑料家具价格相对廉宜,设计也更多样化,让上世纪50至80年代末盛行的藤制品领域从当年的每家每户都有的‘平民家具’,变成如今的‘精品’,而藤制品师傅,也越来越难找,目前已80岁的周益发,就是少数仍在与藤为伍的老师傅,坚持靠双手游走在粗藤和细藤之间,努力不懈地编织成一件件成品。

“我从18岁开始就去吉打州亚罗士打的一间藤器店当学徒,两年后,我回到莪仑老家,用300令吉当创业成本,并把我编织好的藤制品放在店内卖,那时没有塑料家具,藤制品就几乎是每家每户的必需品,也因此,我们的订单都非常多,尤其在6、70年代的销量是最好的,那时我最高峰时期还雇用了10名的学徒或员工。”

周益发回忆道,他父亲是打铁匠,照理来说,他当年念完小学后应该就必须继承父亲的衣钵当打铁匠学徒,但打铁、烧焊的工作实在太粗重,他试过了,也实在产生不了兴趣,之后经他人介绍去了亚罗士打当藤器学徒,在那边做了两年,有一定的基础后,他就想回到莪仑老自立门户。

“如今的手艺是付高昂学费来进修,当年的学徒学手艺,自然是不一样的,边打工边学习,我们跟的老师傅,在付薪水给我们的时候也自然不会毫不保留地,教完我们所有他的功夫,因此,在我自己创业初期,我还是不断钻研,如何去制造出更吸引人和有素质的制成品。”

他透露,一个藤工匠对藤的特性的知识和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东南亚有600多种藤,单单马来西亚也有逾百种,每种茎粗细度、均匀度、韧性都不一样,而制作一般家具他会采用白藤,因为成本相对低廉,适合一般家用,至于价位高的高档成品,则会采用红藤,因红藤质地更为润滑坚韧。

藤马,有没勾起你的童年回忆?

藤制箩筐坚固耐用,深受贩商们喜爱。

指尖技艺 编织生命故事

“以前我们都是向本地的采藤原住民收购野藤条,收购后要先削掉有刺的外皮并砍成标准长度后,再历经柴油蒸煮、烘干、漂色、防霉、杀菌消毒等过程,因为过程繁多,以最普遍的藤椅为例,最熟练的师傅一天一人最多也只能完成两件藤椅,因为过程繁多,不轻松,也曾试过有学徒做了几天就跑人了。”

推荐

他补充,本地专职采藤的原住民越来越少了,半岛丛林也越发难找到适合编织家具的野藤,因此,如今多数藤器店或藤工匠也转而采用印尼藤,外国入口的原料成本自然更高,手工制作无法量产,生产成本高,成品价位也自然比一般工厂量产的塑料、木材家具来得高。

也因此,藤制品和藤工匠如今也越发买少见少,但是,纯手工制作、环保实用、无工业污染、冬暖夏凉,是目前普及的工厂量产的塑料、木制家具所无法媲美的,如果使用得宜,比如勿让阳光直射、定时使用淡盐水抹洗来增加韧度,藤制品即使已成百年古董,还是可以使用。

“我有四名儿女、分别是两男两女,他们都有各自的事业,小儿子就在我这藤器店旁开电脑店,我也曾想过,如果有一天走不动了,如果小儿子愿意,藤器店我也想交给他打理,并从生产彻底转型为藤器买卖,毕竟都是处在同一个单位内,他忙着电脑店时也是看顾得到,当然,这是我的想法而已,一切也是看年轻人以后怎么决定。”

虽然藤制品已不如当年般盛行,甚至还有人说它是夕阳行业了,但始终有一些藤工匠老师傅用满布皱纹的双手在延续着藤制领域的生命,正如藤制品数十年不衰的质地一样,老师傅坚信着,重新找到市场定位后藤制品,会历久不衰。

报导/摄影:梁景量

【免责声明】

《风采》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

What's Your Reaction?
极品
4
高兴
2
喜欢
0
一般
1
无聊
0

Copyright © 2023 南洋报业控股有限公司 Nanyang Press Holdings Berhad No. 195801000105 (3245-K).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