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Reading
自主隔离宅在家,趁机做这 6 件事 成为更好的自己

自主隔离宅在家,趁机做这 6 件事 成为更好的自己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升温,世界各地已有越来越多国家加强防疫的力道,也有越来越多人因跨国往来或接触史,而需接受“居家自主隔离”,多数民众更是降低了不必要的外出。

一时之间,民众们待在家的时间大多变长了──但可能是许多人还未能适应的。

在家的时间长了,突如其来的不适应还是小事。更多的人可能根本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有人可能觉得像是突然“放大假”,因而过度追剧、网购、打游戏导致作息大乱,回过头来才发现工作还是要交进度,心情顿时由天堂跌落地狱;也有人因太久没出门,成天在家看新闻导致抑郁消沉,甚至因相处时间变长、反与家人争吵失和⋯⋯等负面情况产生。

其实,就算没有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随着科技、产业的快速变化,加上中美贸易战带来全球经济局势不稳定、人工智能大量取代现有工作⋯⋯等变局,未来我们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因素,势必越来越多。当中,不论是远端工作、网购外送取代实体店面、跨境线上商务等趋势方兴未艾,或者因职涯或创业的中断与调整,每个人“宅在家”的时间、工作与生活不再有明显的场域分界等情况,都可能因此增加。

因此,如何学会更长时间地与自己、与家人相处,更能不间断的自我成长,或许是这个时代人人都需要学习的新课题。我们不妨趁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期间,开始尝试实践。

这里与读者们分享以下 6 个对自己在“隔离期”中帮助很大,同时人人应该都能试着开始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且更自在的方式:

一、挑重点了解新闻时事,摆脱资讯焦虑

疫情当前,掌握时事是必要的,但不论在家紧盯电视新闻或在外随时滑手机,过度追逐片段的即时资讯、甚至导致心情紧张焦虑,反而得不偿失。

有些人因为担心疫情而足不出户,并随时紧盯电视、新闻网站、社交软体群组的每一则讯息。非但弄得自己焦躁不已,有人更会基于善意,积极地转发种种网路消息,却把别人也搞得心神不宁。

但仔细看这些标题耸动的网路讯息,多半只是“恐”、“或将”、“疑似”的资讯。更有许多似是而非的“快讯”、“新闻”,其实是特定网友捕风捉影的谣传,或是某些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点击率,用偏离事实的耸动标题吸眼球──我们真的不需要照单全收。

关心疫情的你我,不妨每天固定几个时间、观看自己信赖的几个媒体,快速浏览一下、掌握那些已被证实的消息就足够了。

其余的时间与其继续刷“最新消息”,倒不如用来阅读那些放在书架上已经生灰尘的书本──想想当时你购买它的初衷是什麽?最后又为什麽把它冷落到一旁?

诚心建议长时间待在家的时候,不妨阅读一些连续性、有清晰逻辑脉络的长篇文字,而非片段化的即时资讯──这是有助沉淀自己、重新学习或思考比较完整知识的好机会。

想与真正的“知识”亲近,是没有捷径的。不妨趁这个机会重拾起慢阅读、长阅读的习惯,也重新建立起自己的思考深度。

二、清理一些无意义的“朋友”关系

自从社交媒体普及后,我们的社交网络也看似越来越庞大──但就像一棵参天的大树,难免有一些杂乱的分支必须适度修剪一样,试想你我在社交媒体中的“好友”们,有多少可能只是某场餐会中客套或不好意思拒绝所产生的?有多少是某段短暂的工作当下结识的前同事?又有多少只是陌生网友的随机添加?

如今不但彼此早已没有往来,甚至连名字或长相都记不起来了。

日本畅销书作家岸见一郎与谷贺史健,解读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阿尔佛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思想所著的《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曾提到:“其实人一切的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这个说法是:试想若世界上只剩你一个人的时候,“孤独”这一概念就不存在了,没有比较的前提下,甚至病痛、死亡都不能称之为烦恼。所以“孤独”并不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的解释、也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而产生的;也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对其进行重新的解释,一旦没有了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自然也就少了比较、嫉妒、争执与烦恼了。

当然,人不可能完全不与他人往来,但在“社交爆炸”的今日,人际关系反而应该“重质不重量”:回想你我有多少次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在社交媒体上与曾经的“朋友”一言不和而吵架?因为一些不熟的“朋友”向你借钱、寻求帮助而不好意思拒绝,最后反而委屈了自己?有多少次因为看到他人炫富、炫车、炫旅行、晒美、晒恩爱⋯⋯而感到又羡慕又嫉妒?又有多少人在你真正需要帮助或关心时主动的伸出援手?关掉脸书上的生日提醒后,有多少人会真的记得,并且在凌晨 12 点那一刻主动送来祝福?

不如,趁机果断地清理掉一些不必要的人际关系,把决定自己该如何生活、如何快乐的权力还给自己。

三、可以的话,找到一个全职以外的谋生本事

根据 Upwork 和 Freelancers Union 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显示:近年美国自由工作者的人数增长幅度,是美国整体劳动力的 3 倍;按照此趋势,到了 2027 年,自由工作者的数量将超过一般受僱劳工。知名品牌顾问保罗.贾维斯(Paul Jarvis)在《一人公司:为什么小而美是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一书中也提到,“一人公司”相较于大型企业,不但有着更好的弹性、自主权与控制权、速度外,更有可能带来更好的收入。

现今我们都面临产业趋势变化快速、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的职涯,因此笔者建议,利用这段宅在家裡的同时,不妨思考一下,除去了公司的光环后,你我是否还能找一个能够谋生、或能创造价值的本事?

不论是做网拍、当 Youtuber、写作、翻译文件⋯⋯等,如今共享经济或零工经济崛起,不管目的是为了增加额外的收入,或在无预警情况下失去原本工作的预先准备,找到自己另一项谋生本领、另一条“斜槓”,都是未来的趋势。

四、找回或培养全新的兴趣

近期,中国有一位“非典型”的 90 后网红──李子柒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不仅在中国的新浪微博爆红,更在 Youtube 频道上拥有 890 万粉丝,一跃成为“国际网红”。

支持网友除了大讚李子柒有著好歌喉、会自己种花做胭脂黛膏、养蚕刺绣、雕刻活字版、写得一手好书法外,甚至还会骑马射箭、到田里除草种稻、推着石磨碾玉米、削竹锯木搭屋子⋯⋯等,连中国官媒央视都称讚李子柒:“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这里要强调的是,“拥有”并“专注”于一项兴趣是很可贵的。

推荐

看看自己买了弹没几次就丢在一旁的乐器、拼到一半的拼图,你我有多少个当初兴致勃勃,最后却只称得上“初学者”的嗜好?在家的这段期间,不妨重拾起这些兴趣,试着学习专注与坚持,而不要计较回报。

五、重新修复、或好好培养与家人间的关系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过去我们或许因为工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比与同事相处的时间还要少。因此可能少了亲情的温暖,但也可能因此“逃离”了那些与家人间积累的矛盾与心结──看过不少对夫妻,反而是在两人都退休后,相处的时间变长,又少了子女居中润滑,反而开始起衝突、分房睡,甚至老年离婚的案例。

疫情期间,也听过许多家庭,全家人虽同在一个屋檐下,但却每天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既不交谈也不互动,真的非常可惜。

虽然我们的家庭文化多半倾向内向、含蓄,但可以循序渐进,先从“与家人交换一件自己从未做过的家事”开始,例如:平常你洗碗、另一半打扫,不妨试着进行对调,不但可以体会另一半的辛苦,学会感恩外,也可以重新认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产生新鲜感。

再来,不妨试着每个星期与家人来一场“家庭会议”,把家里最近发生的事情、即将做出的决策,还有该怎么有效的“抗疫”,让全家人一起参与共同讨论,具体的方法建议读者们可以参考美国教育学专家简.尼尔森(Jane Nelsen)所写的《温和且坚定的正向教养》一系列著作,相当值得一读。

六、重拾对自己所在地的好奇与关怀

最后,不论你目前人在家乡或海外,常常时间一久,人们就会将身边的事物视为理所当然,既不好奇也不关心了。但趁这个时机,不妨重新看看自己身处的地方,并从中找到新的体会与关怀。

有些人每每到了一座新的城市,前几个月都会感到特别兴奋,一有空档就会走遍周边的所有商店或公共设施,对任何事物也感到特别新鲜。但大约超过半年后,就会渐渐开始无感,或自视甚高地觉得自己已经了解得够多了──可每每与在地人交谈时,却又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那怕只是一间家附近新开的餐厅,或几句道地的口头禅。

其实这种现象蛮普遍的,建议大家应该养成一个小习惯:“随时随地,把自己当成正在旅行的人⋯⋯即使是再普通、平凡的事当中,也能发现新世界,领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这段时间不论人在哪裡,建议大家,不妨先放下自己习以为常的成见,重新读读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或者避开人潮聚集的时间、地点,在居住地附近重新探索一番。最后,了解身边是否有什麽切身相关的人或事需要被关心、被协助,并在能力范围内提供协助。

 

资料与图片取自网络

What's Your Reaction?
极品
0
高兴
1
喜欢
1
一般
1
无聊
0

Copyright © 2023 南洋报业控股有限公司 Nanyang Press Holdings Berhad No. 195801000105 (3245-K).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