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 | 公开羞辱与体罚的背后:家长该如何成为孩子的支持者?

去年11月台北市中山区街头发生了一起引发广泛讨论的事件。一名国小女童在补习班门口被母亲当街连掴六掌,并被质问:“你到底在念什么书!”这一幕被路人拍下,影片随后公开,引发网友对体罚行为的强烈批评,并通报家暴单位。
体罚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惩罚,更可能对孩子造成深远的心理与情感影响:
1.心理创伤:孩子可能感到羞辱、恐惧,进而产生低自尊或焦虑、抑郁的倾向。
2.情感疏离:被体罚的孩子可能不再信任父母,甚至将父母视为威胁,削弱亲子关系。
3.行为问题:研究显示,受体罚的孩子更可能模仿暴力行为,对同侪使用暴力或霸凌他人。
4.学习效果下降:孩子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逃避惩罚,而非学习和改进行为。
5.人格发展受影响:持续体罚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情绪不稳、易产生敌意或防御心理。
家长公开羞辱的心态是什么?
许多家长在公开羞辱孩子时,内心可能有以下几种心理动机:
1.加强惩戒效果: 家长认为公开处罚能让孩子感受到更大压力,以此避免再犯错。
2.情绪失控: 家长可能因为累积的压力无法排解,将怒火发泄在孩子身上。
3.延续教育模式: 有些家长成长于权威式管教环境,认为严厉体罚是正常或有效的教养方式。
然而,这些行为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对其心理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如何改变教养方式?
体罚并非唯一的管教选择,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实现有效且正向的教育:
1.学会理解与共情: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情绪与困难,建立信任感
2.以正向方式引导:给予孩子明确的期待与方向,用赞美代替批评,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3.管理自己的情绪:家长应该学会控制情绪,避免在愤怒时对孩子进行惩罚。
4.寻求专业支持:若感到无法处理,可以向专业教育或心理谘询机构寻求协助。
政府与社会的角色
针对此次事件,台北市社会局已介入调查,表示若母亲的行为涉及虐待或家暴,可能面临法律责任,甚至剥夺亲权。这起事件提醒我们,社会与政府应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支持,避免悲剧重演。
教育的本质是爱与引导,而非羞辱与惩罚。家长要记住,孩子需要的不是恐惧,而是理解和支持,这才是教养的真正意义。
【免责声明】
《风采》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 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
想要买《风采》,网购最方便!
·https://s.lazada.com.my/s.hijNk
·shopee.com.my/nanyangpressholdingsberhad
·订阅《风采》电子杂志: https://vip.sinchew.com.my/e-femin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