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Reading
百年古堡里的炭烤会 50道料理炉火重生

百年古堡里的炭烤会 50道料理炉火重生

你曾经在砂拉越的百年古堡里,吃着古老的火烤料理?饭前还伴随着一场由素人演员以本色演出的哑剧,透过他们的肢体语言、歌声、乐器、艺术,甚至还把高原民族加拉毕的传统火炉‘Tetel’搬到舞台上来,为的就是让大家更能体会炉火的意义。

位于古晋的‘炉火重生——炭火上的料理’,是为期一个星期的‘烤物节’(Food Over FireFestival)的压轴重点。除了在玛格烈达古堡品尝由20名民间传统料理厨师现场准备的50道炭烤料理,还有砂拉越‘活’的文化遗产——比达友族铜环妇女、沙贝大师Matthew Ngau Jau与Solomon Gau,甚至是Edmund Ngau Bilong重现消失多年的神秘木偶之舞。

这一场难得一见的另类炭烤会,还吸引了国家元首后东姑阿兹莎阿米娜的大驾光临!

这是一场献给古老炉火的晚宴,在一座百年古堡的草地之上。

玛格烈达古堡建于1879年,是砂拉越第二代白人拉者查尔斯布洛克(CharleBrooke)送给爱妻的礼物,并以她的名字‘Margherita’来命名。
坐落在砂拉越河滨公园的对岸,建在小丘上的玛格烈达堡可以俯瞰着古晋最热闹、繁华的城市景观,尤其是傍晚时分,华灯初上。19世纪末的英国艺术家玛丽安娜诺斯,曾经在这条砂拉越河上,赞叹那里是世界最美的落日之一。

‘炉火重生——炭火上的料理’就是在风景如此迷人的地方举办,策展人兼创意总监陈佩玉(Marian Chin),“我特别提醒来宾不要直接驾车过来,我希望他们体验像过去的人们一样,在河滨公园乘搭舢板船,欣赏美丽的夕阳美景,以及这一条见证了历史的砂拉越河畔,码头下船,再缓缓登上玛格烈达古堡……那是一种仪式感。”

就好像过去古老的烹饪方式一样,它虽然多工繁琐,但带来的意义却是重大;我们追求快捷方便,却也错过欣赏沿途上美丽风景的机会。

【围炉旁的生活剪影与文化传承】

说到古老的美食,心里浮现的是那一团总在烧着的炉火。

不管是原住民的长屋,华人的古厝,还是马来高脚屋,抑或是早期的白人拉者的阿斯塔纳皇宫,灶炉是一切生活的起源与重点,而故事也从那里开始。
哑剧呈现的是传统火炉旁的生活剪影,以及长屋里的文化传承。灶,是一座厨房的灵魂,但它不只是创造食物,或是给予温暖,更是一家人以至整个长屋社区聚集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在传统火炉旁,一名妇女在火炉旁一边烹煮食物一边哼着童年歌谣,她用大柊叶(DaunIsip),把压成泥的米饭包裹起来,做成传统的‘NubaLaya’叶子饭。这是巴里奥高山民族,加拉毕族的日常食物,而这样的画面也很日常。不过Mina Trang说,母亲在她小时候哼的那一首童年歌谣,如今已经不再听见。

火炉带来隐喻、灵感和创造力。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借着炉火的光,画下生命树,“炉火像山一样永远屹立不倒。但这个火是一场流动的盛宴,不是以形体的模式,而是它的意义……”Matthew与太太Victoria用肯雅语吟唱着《Mudung Ina》(那座山),诉说着来自不同部落的年轻男女彼此相爱却无法在一起,最终相约在山上殉情的故事。

沙贝大师Solomon在炉火旁弹拨着空灵悠远的琴声,唱诵Kenyuruk之歌;砂拉越的末代铜环女,最珍贵的活文化遗产,以她难得听见的比达友歌声诉说着他们的文莪水坝迁村的过去。

而哑剧最精彩的部分,是失传多年的小木偶人‘Uyat Piping’。只见Edmund Ngau一弹奏起Sampe Bali乐器,原本放在地上的软木偶人就动了起来,然后随着音乐摇摆跳舞,看得现场的人啧啧称奇。演出结束后,元首后上台一个个向演员问安,并提出她心里最大的疑问——木偶人是如何凌空跳起舞的,而外人完全看不出来如何操纵。

木偶之谜这才得以破解,元首后为之惊叹,大赞乐手:“太聪明了!”。

遥控木偶的透明细线,是打横地系在Sampe Bali乐手的手指上。乐手一边弹奏乐器,同一时间也操控地上的木偶人。十分靠功夫的是,音乐和木偶人的动作几乎是融合在一起。

古老的UyatPiping过去用在传统通灵治疗的祭祀上,最后一名懂得操纵木偶的大师LianLanggang也已经往生了,就连配搭的乐器SampeBali也找不到。所幸Edmund Ngau向已故的大师学过,并亲自把它制作出来,这才有机会让失传已久的木偶之舞重现在大众面前。作为他的第一场木偶演出,这可说是千载难逢。

看过演出的哈桑娜基金会艺术与公共空间负责人Zainariah Johari对陈佩玉说,“这是四季艺术(ArtsFAS)中其一,哦不,是最优的四季艺术,还有元首后的出席!”


1.古堡大门的一排字,刻着布洛克(Brooke)政府的座右铭:‘DUM SPIROSPERO’,翻译成英文是‘While I breathe, I hope’,即‘活着就有希望’。(照片:黄婉容)


2.1910年,玛格烈达古堡里的‘八点炮’。(照片:英国Dr. R.W.J. Birch)


3.建于1879年的玛格丽城堡位于古晋河边,是典型的英式小城堡。当初为了抵御入侵的海贼而造,并以砂拉越第二代白人拉者查尔斯布洛克(Charles Brooke)的妻子玛格烈达来命名。(照片:The Brooke Gallery)


4.入夜的古堡,从砂拉越河的对岸都可以观望得到。


5.乘搭砂拉越河上的舢板船,傍晚时分可以欣赏据说是世界上最美日落之一。


6.由素人演员上阵的哑剧呈现了传统火炉旁的生活剪影,以及长屋里的文化传承。


7.懂加央古语的人越来越少,而能说唱史诗的加央青年Adrian Jo Milang本身就是加央古语的研究者,他在12岁的时候发了一个奇特的梦——“被部落的长老们包围着,他们用一种我无法真正理解的语言唱歌。”从此走上研究加央古诗的路。


8.Matthew与太太Victoria用肯雅语吟唱着《Mudung Ina》(那座山),诉说着来自不同部落的年轻男女彼此相爱却无法在一起,最终相约在山上殉情的故事。


9.鲜少出现在人群的比达友族铜环妇女,她们身上穿戴铜环历史已有400余年,不管是她们古老的语言,还是铜环文化,都是砂拉越宝贵的文化遗产。


10.失传已久的木偶之舞引起了国家元首后东姑阿兹莎阿米娜的好奇,她不只是上台亲自了解木偶跳舞的玄机,还试弹现场的乐器。

【历史与传统料理的结合】

哑剧的舞台设立在百年前的玛格烈达堡放炮的地方,观众席的遮雨亭,还模拟了当年‘八点炮’的亭子。

‘八点炮’是许多老古晋人的回忆,即使砂拉越在1963年加入马来亚联合邦,成立了马来西亚,英国人离开了砂拉越,这个八点炮还在响起,一直到炮弹药用完。

“八点炮是一个报时炮,也是一个提醒——拉者夫妇要吃晚餐了,这时候还在阿斯塔娜官邸的来宾需要离开了,其他民众也不得来打扰。”陈佩玉说。

当天也有模拟八点炮的响声,只不过用餐时间已经过了晚间八点钟。

20名民间传统料理厨师现场烧烤的50道传统料理,包括马来人、华人、加央族、伦巴旺族、伊班族、比达友族、加拉毕族的传统烧烤食物。

一眼望去,主要还是以竹筒为器皿,放入火炭中烤。其中包括砂拉越人常见的竹筒鸡、竹筒饭、竹筒鲶鱼,还有如此很少见的竹筒番薯叶、水芋叶、虾米蕨菜,黄金茄鸡。当然还有烤章鱼、烤鱼、烤猪肉和烤全羊。

现场最吸引目光的是火烤水果盘。烤榴莲、香蕉、黄梨、玉米和面包。古堡的现场弥漫着烧烤味,原本的用餐体验是来宾直接从烤炉上取得热腾腾的食物,然而下雨草地上的积水,改变了陈佩玉原有的计划。无论如何,别具一格的烧烤会是一场五感体验——不管是视觉、味觉、触觉、嗅觉,还是听觉都用上了。

推荐

元首后甚至对每一道料理都感到好奇,一道一道地问如何烹调;她对火烤饼情有独钟,甚至还开玩笑说,可不可以打包回去?

坐在百年的古堡里,享用着最原始也最悠久的烹饪方式,火架上烧烤的那一缕香味,仿佛让人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没有电灯的年代,家家户户都在炉火前,一起做菜、一起用餐,抑或是在火炉旁唱歌、跳舞,细说那古老的故事。


烟熏鸡用了很长的时间来熏干,可以保存很多天。(照片:黄婉容)


除了炭烤榴莲,还有烤黄梨、香蕉和玉米。(照片:黄婉容)


古时候没有冰箱,原住民保存肉类的方式,就是烟熏起来。这是其中一道传统料理——烟熏鸡。(照片:黄婉容)


竹筒糯米饭


竹筒鸡与木薯叶


竹筒鸡与黄金茄


‘炉火重生——炭火上的料理’是烤物节(Food Over Fire Festival)的压轴重点,为了深度体验砂拉越早期的炭烤料理与炉火意义。


高原民族加拉毕长屋里的传统火炉‘tetel’对族人非常重要,它不只是厨房,也是取暖、聚会的地方。


在古堡草地上进行烧烤的民间传统料理厨师们。(照片:黄婉容)


碳烤水果


炭烤榴莲吸引了元首后的目光,随手便选了这道果王料理。


炭烤海鲜

报道:特约记者 邓雁霞 摄影:邓雁霞、黄婉容

【免责声明】

《风采》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

■详尽内容:第735期《风采》

What's Your Reaction?
极品
0
高兴
0
喜欢
0
一般
0
无聊
0

Copyright © 2023 南洋报业控股有限公司 Nanyang Press Holdings Berhad No. 195801000105 (3245-K).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