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Reading
【癌过角力人生】陪伴妈妈探索内心感受 看得清楚才会看得开

【癌过角力人生】陪伴妈妈探索内心感受 看得清楚才会看得开

曾广志老师面对父母年迈患病,支持的力量来自于对生死的思考和修炼。

曾广志博士profile

  • 生死教育、医病沟通与医疗人际专家
  • 澳洲Griffith大学医学院高级讲师
  • 来自马来西亚,现居澳洲布里斯班

每个人到世间,必定会经历生老病死。既然无法逃避死亡,就要好好生活。生命方向明确的人,一般会越活越有力量和希望。

与此同时,活着的时候就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一切,包括身边最亲密的人。

“母亲患癌,对我们是个很大的提醒。这是一个有期限的宴席,所以每一口饭,我们都吃得特别珍惜。” 曾广志博士这么说道。

曾妈妈欣喜合掌,祝福自己85岁生日快乐。

噩耗打乱生命先后顺序

 笔者致电远在澳洲布里斯班的曾广志老师时,澳洲正值夏末初秋,就像一个炽热的生命,渐渐走向寒冷,然后告别。

曾老师85岁的妈妈身罹肺癌,目前在澳洲黄金海岸女儿的家休养。“以她目前的病情,我们不说治疗,就说控制吧,这个控制可以走很远。大家要慢慢去改变这个认识。不过,知道患癌那一刻,冲击是一定会有的,而且要重新思考生命里的先后顺序和意义。”

今年除夕夜,曾老师与母亲和姐姐在黄金海岸的大马餐厅吃饭。

曾老师继续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先后顺序,接获罹癌消息的那一刻,那个先后顺序就会被打乱,重新安排的同时,也要自我调适。

“情绪会有很大的冲击,因为我们的生活都建立在假设之中,我们的假设就是明天会更好。罹患癌症后。明天变成‘不知道’,转折很大!”

癌症已是慢性疾病

基本上,每个人面对挑战的时候,其反应取决于自己的文化、信仰、性格。“同样是癌友,也要看他们对医学知识的掌握。这些年来,癌症已渐渐成了一种慢性疾病。对以前的人而言,患癌犹如世界末日般令人绝望。”

曾老师指出,患上癌症的人,他们有权力要哭要闹,他们有自己的性格和反应。“有些人是闷不出声的,有些人则马上进入处理状态,比如要不要动手术或进行其他疗法,也有些人的世界也会因为癌症而崩溃了!”

曾老师(右4)在医学院执教今年将进入第14年,他与学生的感情非常要好。

美国在60年代,有一个生死学医师Kübler-Ross 提出面对死亡而哀伤的5个阶段的情绪:(1)震惊,否认,(2)生气,(3)讨价还价,(4)忧郁,(5)接受。

“这就是人的情绪,尤其是面对癌症和生死的可能性时。然而,以上5种情绪反应也不一定会按顺序出现,而且会重复,不是出现了就解决了。这理论的重点是让人们了解面对哀伤的可能反应,然后要有心理准备。”

他解释,有些人可能接受了患癌的事实,但是后来又讨价还价,希望眼前的噩耗并非事实。

“其实,有些人患癌后,也可以好好度日,到最后离世也不一定是因为癌症,而可能是其他病症导致。无论如何,癌症是一个很大的提醒,你一生病,你生命的先后顺序就要进行调整了。但有些人患上了癌症不一定会变得懂事听话哦!”

探索自己的感受

罹患癌症后,一个人的反应是多样性的。“这是一个负面的冲击,其实我母亲40几年前就患子宫颈癌、乳房有肿瘤,必须动手术。后来她还接受了脊椎、盲肠、胆结石、扁桃腺等的手术,她一生中动刀无数次。面对这些疾病,她会有情绪,但很快就会过去。”

在镜头前的曾妈妈,笑颜灿烂如花,祝福她快乐每一天!

曾老师的母亲是朱美玉女士,她从大马到澳洲生活已超过15年。“根据我的观察,我认为母亲的哀伤会比较多,说到底还是因为舍不得。她也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但她还是会伤心。”

“母亲生病,我们要不断地陪伴、聆听和疏导。我每次带她去看医生时都会问她:‘你今天觉得怎么样?’ 如果你不去探索自己的感受,你只知道它隐隐的存在,并不清楚其面目。”

他指出,要梳理情绪,首先一定要对自己的情绪有觉察,否则就无从改进。“大学之道指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不要什么东西都做一大堆,如果你没有自信的话,既没有虑,也没有得,就不会清楚自己在经历什么。所以我就会常问我母亲的心情和感受如何。”

“当她讲了自己的感受后,就会循着自己的感受进行梳理。我不是叫她不要难过,而是要她了解自己难过的是什么?担心的是什么?放不下什么?如果她都看不清楚自己的情绪,那她怎么看得开、放得下?总结是,看得清楚,就看得开;看不清楚,就看不开了。”

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遇到生死、患癌或生命旅途中的挫折时,对人心都是一种冲击。

“当我们知道母亲患癌时,一开始也是面对很大的冲击。另外,两年前,当我们知道父亲开始有轻微失智而不记得我们是谁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到哀伤。”

“我们知道这段关系果然已走到尽头。父亲现在只剩下肉身延续这段关系,心灵上的关系已经没有了,所以我们之间也已经没有很深入地交流了。”

这件事也提醒曾老师要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

面对至亲越走越远,身为孩子的一定要勇敢面对。“我的力量来自于对生死的思考和修炼。我钻研生死学前后已有23年,当我从台湾南华大学生死研究所毕业后,就开始在马来西亚举办许多生死学讲座,我希望大家可以透过这个课题更了解生命。”

只有放下痛苦才会结束

身边至亲经历了这一些,曾老师认为自己不能说已看透生死。“但我有做思索,没有放下的话,痛苦是不会结束的,它只能减轻,或者是转换。”

曾老师认为父母亲最喜欢的,就是听到孩子的声音。“由于我和母亲没住在一起,所以我每天都会打电话给她,或者给她传讯息。她看医生的时候,我就会请半天假陪她。看完医生后,我就会陪她去走走、吃吃东西。”

推荐

朱美玉女士自2005年就远赴澳洲生活。“我们虽人在澳洲,但是生活的心情就像在马来西亚一样。”曾老师笑道。

“我母亲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那么母亲对生死豁达吗?嗯,当局者迷,说豁达,好像又不特别豁达,也不敢说比别人放得下或看得开,但至少我们愿意去面对、观照、接受,想办法如何去超越。我活到这把年纪,谦虚地说,做人啊,话不要说得太满。只能说在学习。”

曾老师(前排右1)去年杪在黄金海岸佛光缘以‘疫起自在,福慧双修’的主题与大家交流。

曾老师表示当初之所以不选择安宁照顾,是因为发现安宁照顾常常在处理末期的病患时,没有做好前面应该做的准备功夫。

“在这个旅程中,有几句话很重要,即是谢谢你、对不起、我爱你,然后是再见。如果前面的谢谢你、对不起、我爱你都没做好,那怎么说再见呢?这是基本的生命方式,放不下的要放下,好的人事物就要好好珍惜。”

放下和放弃不一样

曾老师说,放下和放弃不一样,没有力气化解的话,就是放弃。“放下是深思熟虑之后,一个很清楚的决定。”

他提醒,我们要把自己照顾好,有三五好友可以深谈。遇到困难时,可以去寻求协助,不要自己扛起所有事情,请人帮忙不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情。

“把自己照顾好是第一步,面对考验时才有力量去面对。”

目前曾老师所在的布里斯班,距离曾妈妈所在的黄金海岸有70公里。“我服务的大学有两个校区,我如果在黄金海岸的校区教书,就会尽量拐过去和妈妈见个面。”

曾老师和妈妈心连心,母子情深似海。

曾妈妈的病情控制得很好,然而她还有什么心愿要完成?“我问了她很多次,她通常没什么回应。但她曾透露只想要安静的生活,哪里都不想去,什么都不想吃。我想她活到这个年纪,看过很多,也吃过很多了吧。”

那她有没有想念远在大马怡保的曾爸爸?“我想他们应该没有这个心愿,你看我父亲都失智了,想念的东西都已经不在了。”

曾老师最后表示,生死议题一定要提早思考,趁自己还有心力的时候去化解。“否则死到临头,有气无力的话,想要一些东西时,已经没有那个力气和精神。请记得,放开放下也是要有力气哦。”

专访:以诺

照片:受访者提供

■详尽内容:第714期《风采》

【免责声明】

《风采》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

What's Your Reaction?
极品
0
高兴
2
喜欢
0
一般
0
无聊
0

Copyright © 2023 南洋报业控股有限公司 Nanyang Press Holdings Berhad No. 195801000105 (3245-K).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