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Reading
内心很受伤 专写授教修复心情

内心很受伤 专写授教修复心情

每个人,都有受伤、感到疼痛的时刻。

就像走进一间脚底按摩店,师傅健壮的双手在你脚上捏呀搓啊揉的,有些人感受到毫无心理准备的疼痛,“哇”的直接惨叫出来;有些人却宁愿咬着毛巾,挨着痛不肯让人知道;这时候师傅可能会提出语重心长的警告:这里痛表示你的胃可能长期有些问题,这边痛可能是因为最近压力太大了没睡好⋯⋯。

顿时,你感觉自己像被X光机扫过般完全透明赤裸,被迫面对自己还没看见的创伤隐疾。

对症下药修复它,别让旧伤成为前进的阻碍

创伤隐疾,身体上有,心理上亦是,但世上有许多人不喜欢这种看透自己的状态,心里想着:受伤就受伤了,知道又能如何?这还不简单吗?感觉到会痛,明白了自己某些地方已经受伤,目的不就是为了对症下药,修复它!

职业运动员的身体,往往有些经年累月的大小创伤,有些严重到要动刀,有些则是虽无大碍却无法完全修复;但因为职业运动需要你精准且完美地呈现某些动作,所以运动员常常必须要去面对自己最真实的身体状态。

心理学家也是如此;因为职业的关系,他们得诚实面对的,往往是成长过程中,刻划在心里的创伤。

身体的伤会形成心理上的恐惧;而心里的伤,也会储存在身体上,变成无法自由舒展的、行动上的别扭。

一般的职场文化,没有考量你身心状态的人,看见你表现不好,本能地先质疑你的能力与用心;关心你的人看得出来你状态不好,那些本想安慰的问候与问题却常常让你更沮丧烦躁。

其实在这种时候,过多同情只会让受伤的人感到更加无能。 一个受伤的人,需要的只有简单的三件事而已:适当的同理和适度的刺激,以及解决问题的专业建议,也就是“3S原则”:Step into Someone’s Shoes(同理)、Stimulating Potential(刺激潜能)、Solution Professional(专业建议)。

3S原则:同理、刺激潜能、专业建议

我们来看一下十六号选手和训练师的互动好了。还记得那天下着雨,心理学家匆匆赶到现场时,他们的训练已经开始。训练师用一种直接且清晰的语气,在十六号选手身边喊着:“来,挥棒。到这里就好,打到我你就完蛋了!”

心理学家才坐下来几分钟就想笑。如果你只听训练师说什么,会觉得这些话并不好听,但对于一个正在修复创伤的人来说,这就叫做“适度的刺激”。

因为当我们处于受伤的低潮中,对于“同情”往往是很敏感的; “同情”给人一种“怎么办,我做不到了”的感觉,常常会加重当事人的自我怀疑。

推荐

甚至很多时候,我们也给予自己太多的“同情”,比如我们会自怨自艾,觉得谁对我不好、自己有够可怜。陷入这样的心情中,你的心可能会发出讯息给你的大脑,降低你的行动能力来符合这种无能的状态。

所以我们需要的往往不是“同情”,而是让我们能产生希望和行动力的“同理”。 比如,训练师是这么和十六号选手说的:“来,动作做出来,不要怕。了不起弄断(肌肉),然后开刀重来。”

训练师这段话听起来好似挺冷酷无情的,为什么我们说它是“同理”呢?其实,“同理”和“同情”最大的差别在于,“同理”是站在对于对方一定的理解基础上,所做出来的回应;而“同情”只是依照自己内心感受所做出来的反应。

训练师特别理解职业运动员在这种伤势说大不大、说小又不小时进退两难的处境,所以在这种理解上,对运动员喊话,便只是帮助运动员拨开表层的害怕,听见自己内心底层的声音。

相信每个人可以承受的最大痛苦,总比我们此刻感知的,还要多得多。

愿意真实地相信“创伤”的存在可能是为了开拓我们的人生,这份相信就具有打开你生命“极限”的重要意义。

 

资料与图片取自网络

What's Your Reaction?
极品
0
高兴
0
喜欢
0
一般
0
无聊
0

Copyright © 2023 南洋报业控股有限公司 Nanyang Press Holdings Berhad No. 195801000105 (3245-K).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