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Reading
小孩12岁前 22件必做的户外活动

小孩12岁前 22件必做的户外活动

乐观的小孩特别惹人疼爱,而亲亲大自然就是培养乐观孩子的妙法。

常言大自然可使人们心情放松,对小孩而言,也是日常学习的减压桥梁。若家长希望小孩更乐观、快乐,明白人生不只有学业时,不如带他们到外面玩耍,走一走,感受大自然的灵气和乐趣。

以下29件孩子必须在12岁前要做的事,让他们更亲近大自然,培养出快乐、正向、乐观小孩,爸妈们一定要收藏!

培养乐观小孩的22件事》

第1件事:爬树

爬树,孩子可以运用自己的能力,鼓起勇气向上爬,学会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增加小孩的探索精神!

第2件事:露营

在野外露营是有趣和冒险经历,听雨声、嗅草香、看晨光、数星星,感受大自然之美和生命力,学懂感恩!同时,可以让孩子学习在野外生活,用找来的木柴、树叶在烧烤炉生火、煮食,味道更见风味,也是学习野外求生的方法。

第3件事:在草地上打滚

在草坡滚动,感受青草的质感,变成一个勇敢的小孩!

第4件事:踩水洼

孩子穿起你的雨鞋,披上雨衣,一同在倾盆大雨下踩水洼!在泥泞中静静地滑行,越过水坑,在小径上感受雨水飞溅,这也是一种乐趣。而且,在不察觉时,孩子变得不怕脏脏,玩后也学会自己清洗,养出有自理能力的小孩。

第5件事:建立一个秘密基地

材料很简单,都是采用大自然的东西作塑材,枯叶、树枝、泥土等等,让孩子接触不同的材料,感受不同的触感。

第6件事:放风筝

放风筝可以训练孩子的耐性和想像力。与孩子一同想像骑着风筝在天空翱翔,看看地上的人和物。

第7件事:捉鱼

在海边找寻鱼儿,这将会是训练孩子耐性的活动!因为鱼儿会游来游去,试图避开你。但只要孩子不放弃,有耐性,看准时机就能成功!

第8件事:踩单车

前往目的地前,一家人可以踩单车到郊外,四处探索。孩子可以放电之余,大家还可以欣赏美丽风景。

第9件事:野餐

到郊外野餐是一个很好的家庭活动,坐在草地上,一边吃好味的小食,一边和孩子玩耍,聊天,是一个增进亲子关系的好时机。

第10件事:玩树枝

除了身边的玩具,大自然的产物也可以是玩具。树枝就是好玩具,从玩乐中孩子可找到乐趣。孩子们发挥创意,这可以是魔法棒,可以为小动物搭建小房子等等。

第11件事:用泥土创作

泥浆可塑性高,可以塑造很多不同的造型!把泥浆用手指挤压并粘在盘子上制作小泥碗,和树枝、树叶、羽毛和种子融合在一起。更可以煮泥饼,总之是孩子训练创意的好方法!

第12件事:用野花编花圈

这很考孩子的耐性,先要准备野花,途中可以认识不同品种的花朵。也可以发挥美术感,打造专属的小花环!

第13件事:以大自然创作艺术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创作艺术的灵感!用落叶作印画,用树枝拼拼贴贴,好好运用大自然的资源!

第14件事:认识树木

大家和树木对话吧!仔细看,仔细捉摸,知道它有多老,见证过多少大小事,成为过哪些小动物的家?一同去郊外、公园探索,过程中记得要爱护它们。这一个体验将让小朋友学懂爱护大自然,提升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推荐

第15件事:参观农场

喂小动物、学种植是小朋友学懂爱护环境的一步。加上亲身体验过在田野间工作,更能体会农夫的辛苦,孩子便会学懂珍惜,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不再挥霍、浪费。

第16件事: 亲亲动物

看见小动物,我们要爱护它们,不要伤害。轻轻与兔子、花猫对话,观察它们;近距离接触昆虫,蝴蝶、蚱蜢等,是一个很好的亲子互动。

第17件事:寻找蝌蚪
到溪边探索吧!孩子会发现小蝌蚪、鱼苗,感觉很新奇吧?这可以提升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更投入爱护环境。

第18件事:跟踪小动物

跟着动物一同前进,看看它们住在哪里,看看它们的一举一动,这是课本所没有的体验。

第19件事:帮动物建一个家

发挥创意,利用树枝、叶子为松鼠、小鸟和兔子盖房子吧!

第20件事:夜行

郊外的夜间与日间很不同,看到的动物、环境、景色也很不同。一起勇敢地拿起手电筒在森林里穿梭,做一个小小探险家吧!

第21件事:在海里游泳

感受海水的味道,潜入海中看看海洋生物,随意游动,感受自由自在!

第22件事:用地图和指南针自己找路

在森林里穿梭,做一个小小探险家,当自己能够找到新事物时,将会是难忘的回忆。

文/图:摘自网络

【免责声明】

《风采》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

What's Your Reaction?
极品
0
高兴
0
喜欢
0
一般
0
无聊
0

Copyright © 2023 南洋报业控股有限公司 Nanyang Press Holdings Berhad No. 195801000105 (3245-K).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