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的女儿,回不去的团圆饭

‘第一次离开原生家庭,到婆家过年’这件事,会让很多女人突然发现“还以为我们是结婚呢,原来我还是那么传统地嫁给你了呀?”
仅管现代社会说着两性平等,但目前为止华人还是遵循着孩子从父姓,除夕回夫家的习俗。这代表男人能天经地义回自家过年,女人却要理所当然地适应另一个家庭的节庆文化。
还记得婚后头一年除夕夜,我以‘新进家人’身分试图融入合家团圆,脸上僵硬笑着,心里尴尬慌乱。
公婆掌厨,我总觉得好像该做点什么,到厨房张望却又无从下手,只能退回客厅,看着和兄弟热烈谈笑的少爷,有道沟壑隔在我们中间,叫做‘他的原生家庭’,我那生疏的惆怅情绪,他完全感受不到。
年夜饭每道菜都很好吃,我却想念着台湾娘家每年除夕围炉;公婆家人亲切热情好相处,我却不能克制地带着几分生疏客气。
努力谈着笑着,却总是有种“我在哪?我是谁?大过年的为什么我会在这里呢?”的复杂情绪。
就因为我是女儿,所以不能和自己家人吃团圆饭吗?于是接下来的第二第三年,我都和少爷闹过别扭。
“为什么非要去你家,为什么我就不能回娘家吃团圆饭?”
“什么叫做‘你’家?结了婚我家就是你家呀!”
少爷不以为然。
“那结了婚我家也是你家,为什么你不回我家?这不公平!”
“因为这是传统啊?有什么不好?我爸妈人那么好又没叫你做事,还要嫌什么?”
“既得利益者当然不会觉得不好,爸妈人很好我知道啊,但我也想回自己家陪伴家人啊!”
吵归吵,习俗还是很难改变,每年除夕当然还是回婆家,随着第三代陆续出生,团圆饭一个大圆桌都坐不下,这时就会觉得辛苦生养了四个儿子的公婆还是很有福气的。
距离太过遥远,初二也不是每年都能回娘家,于是异国新娘每到农历新年就是各种纠结郁闷伤感,半夜偷偷流泪都有过。
一直到女儿出生后,我才真觉得自己在大马扎根了,对过年真正认真起来。
奋力擦洗大扫除,贴上龙飞凤舞手写春联,穿着颜色鲜亮的新衣服,再买些大马年饼(我最爱蜂巢饼,为它胖也甘愿),一边肉痛一边包红包,心想着幸好不在红包金额大的台湾,不然几包就破产了啊!
除夕夜,女儿和堂兄妹在家里打滚尖叫放肆地乱吃零食,在门口放鞭炮,小脸被光照得红扑扑眼神闪亮亮的,看着就觉得很满足,思乡情绪仿佛也冲淡了一些。
也许生了孩子,才真正感受到自己也成了一个家吧?是孩子让家充满喜庆味,重新勾勒了一幅年节温暖画面。
于是我不禁想着,等女儿长大成家了,会不会已经是个能轮流在婆家娘家吃团圆饭的,完全平等的社会了呢?
如果习俗还是一样,我当然也不会勉强女儿,我只会在初二准备好一切她爱吃的山珍海味,等着她回家。
如果和妈妈一样也嫁得好远,初二也回不了娘家呢?没关系喔,那娘去你家,毕竟有娘的地方就是家❤
“我是有时候努力,有时候软烂的妈妈,我是温太:)”
FB:台灣溫太在大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