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Reading
2,000多画作中夺冠 8岁女童创意手作赢瑞士之旅

2,000多画作中夺冠 8岁女童创意手作赢瑞士之旅

“我从来就没有想过她可以在20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丁于维说道。她今年8岁的女儿林佳恩在今年一场名为《2023/2024 MuzArt CreArte“看见生命之美”儿童创意主题:瑞士之旅比赛 》中获得冠军,成功赢取8天7夜的瑞士旅游配套,让他们一家四口有机会亲身体验瑞士风情,创建美好回忆。

林佳恩在MuzArt上画画班已经有3年,这次也并非是她第一次参加比赛,却是她第一次获得奖项。“看见生命之美”是MuzArt每年都会举办的比赛,主要是让学生们透过猫头鹰作为载体,鼓励孩子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而今年配合与瑞士旅游局(Switzerland Tourism)合作,让孩子们将瑞士的文化和壮丽的风景注入于他们的作品之中。妈妈丁于维说,虽然女儿不曾到访过瑞士旅游,但画画班的教练会透过视频或图片先让女儿对瑞士这个国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在旁给予指导。“她的得奖作品前前后花了将近6个小时的时间完成。”让妈妈感到惊喜的是,这次女儿的作品的细腻度非常好,因为女儿一直以来最大缺点就是缺乏耐心。转头问林佳恩,做这个作品累吗?她童颜童语说道:“累啊。我的手快要断了。”不过她口说很累,看得出她非常享受。

1岁主动要求上绘画班

妈妈丁于维更是透露,女儿每周其实是上足3个小时的画画课。“大部分人一般只是上1个小时半,但因为教练会觉得她很有天赋,建议我可以给予她更多的栽培。”只是她当时也有一个顾虑,她担心女儿的耐心没办法3个小时专注在画画这件事身上。但意外的,女儿不仅仅可以办到,有时甚至还会意犹未尽。上画画班这件事,是林佳恩自己向妈妈提出的要求。妈妈回忆说道,那时候女儿才1岁半左右。“有天我们去早餐,茶室的隔壁就是画画教室,当时教室楼下张贴着许多色彩缤纷的画作和作品。”当时林佳恩经过看见时,竟然要求自己也想上画画班。不过碍于当时她的年纪还小,妈妈便随口以“等你长大一点”才来报名。随后就遇上行动管制令,让整个世界仿佛停顿了3年的时间。“随着行管令放宽后,她(女儿)竟然还记得要学画画这件事。”她更笑说,带着女儿来到数年前经过的画室,却发现‘不见’了。“我还以为是跨不过行动令打击,倒闭了。经过搜寻一轮才知道,原来是搬迁了。”
她自嘲的艺术细胞是零,女儿的天赋是来自爸爸。“她爸爸也爱做一些手工和画画。”有时女儿在网上看到一些自己想做的作品,她都会和爸爸讨论,然后爸爸就会负责把所有需要的材料买回来,然后父女俩在一起合作把作品做出来。但她忍不住吐糟说道,不过随着女儿上课后的功力越来越进步,爸爸现在已经追不上女儿的程度了。不过女儿这次能够获得冠军,绝对是在她的意料之外。“我本来没有打算参与的,只是教练有叫我要出席颁奖典礼,我就出席咯。”然后教练也叫他们一定要留在颁奖典礼的最后,但随着公布了10大优胜者,却依旧没有听到女儿的名字后,她还心想:“自己被骗了!”因为她从来就没有预想过女儿竟然获得冠军,甚至直到公布的那一刻,她还一副懵然的样子。

 从孩子的作品看出她的不快乐

丁于维分享,女儿一直以来都是乐天派的个性,很少时间会不开心,她的世界是色彩的。“直到我怀孕的那段时间,因为我是相隔了差不多7年的时间才怀二胎,然后二胎期间,我孕吐很辛苦,所以有段时间忽略了她。”或许是当了7年的‘天子娇女’、父母的掌上明珠,所以妈妈的关注力不再是百分百在自己身上时,女儿开始产生负面情绪。“我自己其实都没有发觉,直到画室的教练告诉我。”根据教练形容,女儿那时候的作品和平时的不太一样,尤其是用色上,从过往爱用比较亮丽的色彩,到暗沉的色系。得知女儿状况之后,她便开始和女儿沟通,同时和她解释,即便有了弟弟,她也不会失去父母的爱。“经过沟通之后,女儿开始恢复正常,也恢复过往的快乐,和色彩人生。”

推荐

喜欢蓝色性格性化

林佳恩不忘说道,自己最爱的颜色是蓝色。记者则打趣问说,为什么不是粉红色?女孩子都不爱粉红色的吗?她闻言后笑笑说道:“不要!我不喜欢粉红色!”她更说道,若非情非得已,她也不会穿裙子。这时妈妈补充说道,“她比较男性化的,喜欢动漫啊、打球之类的活动。”除了画画班,林佳恩目前还有上珠算班、钢琴班、童子军班等等,但她说,“女儿最爱还是画画班。”因为只要是画画班,她从来就不会缺席,即使是生病。对于女儿未来的出路,丁于维直言,其实并没有想太多,只是放手让女儿做喜欢做的事情。
毕竟女儿在这个年龄,快乐生活比一切都来得重要。

What's Your Reaction?
极品
2
高兴
0
喜欢
1
一般
0
无聊
0

Copyright © 2023 南洋报业控股有限公司 Nanyang Press Holdings Berhad No. 195801000105 (3245-K).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