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Reading
英国皇室独爱千鸟格 5个鲜为人知的千鸟格小知识

英国皇室独爱千鸟格 5个鲜为人知的千鸟格小知识

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英国皇室成员对千鸟格图案似是情有独钟,她们常以千鸟格图案服饰示人,背后有什么特别原因呢?

以不同亮暗线条交织而成的千鸟格纹,一向都是时尚界追捧的宠儿,来自苏格兰低地羊毛织布的它,其复杂的工艺和独特的花纹都是它能在各个年代占一席位不可缺少的因素。通常以黑白作为配色的千鸟格纹,贵气而又不失格调的风格,多年来亦受到各国皇室的青睐,不论是温莎公爵夫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或是现任的凯特王妃,都一一抵抗不了千鸟格纹的魅力,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千鸟格纹鲜为人知的各种小知识。

温莎公爵夫妇的名人效应

活跃于19世纪的时尚指标温莎公爵夫人(Wallis Simpson)相信时尚界无人不识,当年温莎公爵夫人和温莎公爵的爱情故事更让人津津乐道,而不爱江山只爱美人的温莎公爵不理王室、甚至教会的反对,为了爱情甘愿放弃权力,选择让出王位给他的王弟乔治六世,退下来成为历史有名的温莎公爵。

惹出如此大风波的温莎公爵夫妇,毫不介意外界的目光,在退位后,温莎公爵夫妇经常携手出席各种大小场合,而媒体当然亦喜欢捕捉这对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除了想追踪他们的一举一动外,温莎公爵夫人在当时大胆且前卫的思想和品味,亦吸引了不少媒体的镜头。温莎公爵夫人同时拥有在美国和英国的生活背景,衣着品味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当时她亦跟随着温莎公爵的喜好,同时将前卫的时尚感和王室独有的高贵格调融合,为英国王室的时尚带来了一个崭新风气,而温莎公爵夫妇爱穿的其中一个风格就是千鸟格纹,这让王室认识了这如此独特的花纹,更牵起了王室爱以千鸟格纹作穿搭的热潮,这热潮更一直维持到现在。

黑与白之间交织出的自然和谐

来自苏格兰低地羊毛织布的千鸟格纹,能应用在多个不同层面之上,而传统的千鸟格纹更是分别以四条暗色和四条亮色的经纱和纬纱条纹、并以两根以上两根以下的方式,每次通过一根线交织而成的双色纺织花纹。

千鸟格独特的花纹和方向特性,用于冬季的毛衣或长外套上,会很容易造成视觉性的错觉,在黑与白交错之间,衬托出不失和谐的别致视觉感。

命名千鸟格的时尚舞台先驱 Dior

作为现今时尚界爱用的经典花纹——千鸟格,亦是受过贵人相助才能有现今的知名度和地位,而它的伯乐就是时尚龙头之一的Christian Dior始创人Dior,当时Dior钟情于温莎公爵夫人,更将她视为自己的时尚灵感缪思,而温莎公爵夫人喜爱的千鸟格纹更被Dior应用在各种时尚单品之中,而最经典的一定是在1948年Dior将花纹应用在香水的包装盒上,更为这花纹贯上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名字——千鸟格。

而Dior更在1950年再次为香水瓶作出设计上的改动,在玻璃瓶上增加了千鸟格的花纹,为这款香水添上了高贵优雅的定位,从此奠定了千鸟格与Dior的密切关系,在往后的设计中也能找到不少与千鸟格纹有关的时尚单品。

经典优雅千鸟格的荷里活代表Lauren Bacall

千鸟格纹经过多年亦是时尚界的长青款式,无论是应用在香水瓶或是在时装上亦大受欢迎,而在1946年推出的电影《夜长梦多》,当中女主角Lauren Bacall的其中一个造型就是穿上了千鸟格大衣,造型显得高贵优雅,不仅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经典,亦瞬间成为大家争相仿效的对象,千鸟格更因此声名大噪。

不一样的伊莉莎白女王

只要一提起伊莉莎白女王,无不想起她每次出席场合的鲜艳配搭,每次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之余,时尚优雅的配衬总是会成为大家的话题,而英国王室因为忌讳‘不吉利’的象征,通常都不会穿着黑白色的衣服出席场合,但唯独千鸟格纹在女王眼中是个例外!

推荐

黑白色的千鸟格纹造型并不只一次在女王身上看到,而年轻的伊莉莎白二世女王更亲身演绎过水蓝色的千鸟格纹,可见千鸟格在英国王室心目中是占据着一个很特别的位置。

有‘全世界被拍照最多的女人’称号的黛安娜王妃,亦是千鸟格纹的支持者。

现任王妃Kate Middleton也对高贵优雅的千鸟格纹情有独钟。

就连可爱的夏绿蒂公主穿上了千鸟格纹也格外可爱,可见千鸟格图案是英国皇室必备的时尚服饰。

Kate Middleton不只会穿传统黑白色格纹图案服饰,红白色的配搭都一样敢于尝试。

文/图:摘自网络

【免责声明】

《风采》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

What's Your Reaction?
极品
0
高兴
0
喜欢
0
一般
0
无聊
0

Copyright © 2023 南洋报业控股有限公司 Nanyang Press Holdings Berhad No. 195801000105 (3245-K).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