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易信假讯息? 研究:Z世代更易受骗


一般认为在智慧型手机环绕下长大的Z世代(指1997至2012年出生者)应更擅长驾驭网路资讯,但一项最新跨国研究却惊人发现,他们反而是最容易相信假讯息的群体之一。这项研究旨在了解不实资讯如何在不同国家及群体间扩散,并评估其对公共卫生、地球未来及现代民主构成的威胁。
这项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与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主导的研究,并非要标签化特定群体,而是希望藉此增进对假讯息危害的理解。
科学新闻网站《Science Alert》报导,研究主要作者、UBC心理学家戈茨(Friedrich Gotz)指出:“我的感觉是,并非所有民主国家目前都在认真处理这个问题。更糟的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两极化世界,包括政治人物在内的某些行动者,甚至可能刻意将其武器化。”他认为,若政府真诚希望解决此问题,这份研究可作为提升公众意识及推动干预措施的基础。
研究团队使用了一套由心理学家设计的线上“假讯息易感性测验”(Misinformation Susceptibility Test, MIST),对来自24个国家的6万6242名民众进行了调查。这项测验约需几分钟完成,要求参与者判断一系列新闻标题的真伪,并收集其年龄、教育程度、国家等基本资料。此外,研究也请参与者自我评估辨识假新闻的能力,这成为本次研究的另一项分析指标。
结果显示,尽管各群体间的差异不算巨大,但最容易将真新闻误判为假,或将假新闻信以为真的群体,主要包括:Z世代年轻人、非男性群体、教育程度较低者,以及政治立场偏保守者。
然而研究也出现一个有趣的转折:相较于其他群体,Z世代在判断自身辨识假讯息能力的强弱方面,其自我认知准确度反而高于平均。政治立场保守者在这方面的自我评估也相对准确。反倒是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往往会高估自己分辨真假新闻的能力。
戈茨强调:“社会上仍普遍存在一种迷思,认为数位原生代更擅长驾驭这些(网路)环境。这在学术界早已被推翻多年,但似乎尚未转化为公众认知。”
研究人员呼吁各国政府与教育机构应采取更多行动,提升大众对假讯息及其严重危害的认识。这项研究也提醒所有人,在评判新闻标题时应保持警惕,即使自认不易受骗也应如此。研究成果已发表于《性格与个体差异》(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期刊。
【免责声明】
《风采》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 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
想要买《风采》,网购最方便!
·https://s.lazada.com.my/s.hijNk
·shopee.com.my/nanyangpressholdingsberhad
·订阅《风采》电子杂志: https://vip.sinchew.com.my/e-femin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