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Reading
【跨越折翼框架】手集团 X聋哑鼓团 鼓面震动音波突破听障

【跨越折翼框架】手集团 X聋哑鼓团 鼓面震动音波突破听障

咚咚咚……的鼓声响彻整间教室,坐在一旁都能感受到空气中的震动。5名穿着吉隆坡基督教青年协会(YMCA)制服的男生,聚精会神舞动着手中棍子,整齐地敲在鼓面上。

二十四节令鼓以二十四节气为创意,是本地已故艺术家陈徽崇及诗人陈再藩,于1988年联合创作的一种鼓乐表演,更在2009年被列为马来西亚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不译鼓乐,但是看着他们五人敲击的节奏感,着实让人感到气势磅礴。

偶尔你会看到某个鼓手落了拍子,或是动作不太流畅,站在最前端的教练眼神犀利的望着他,双手开始摆动,做了些旁人看不懂的动作。待曲子敲完后,只见教练走到该鼓手身前,再次用手比划着一连串的动作,鼓手又比划了回去,这才让人醒觉他们是在用手语沟通着敲击时犯下的失误。

聋哑鼓团是马来西亚首支,也是唯一一支聋哑二十四节令鼓团队。

“其实聋哑人士外表看起来与常人无异,如果没说也无人看得出他们是聋哑人士。”教练暨制作经理Muji李慕义在受访时表示。

“曾经他们受亚运会邀请作表演,最后却因为他们看起来不像身障者而被取消了表演资格。”李慕义道出这点,主要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外表而夺走了他们的权利。

他们感受到鼓的震动

坐在身前的五位男生都是天生的聋哑人士,也是聋哑鼓团成员。聋哑鼓团成立于2007年,是吉隆坡基督教青年协会旗下的一个团体,由CIMB Community Link发起成立。身为翻译员兼聋哑鼓团经理的Morley在受访时表示,当年成立鼓团主要是为了让聋哑人士得以借由中国鼓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也是为了提升社会人士对聋哑的醒觉。

Morley表示,只要成为YMCA聋哑自助中心会员,就可以申请加入聋哑鼓团。

“刚开始时,鼓团共有20人,不分种族和性别。慢慢地,大家因为各种原因,像是工作、结婚、念书等等离开,到目前仅剩下6名成员。”

聋哑鼓团是马来西亚首支,也是唯一一支聋哑二十四节令鼓团队,这13年来在国内外做过逾120场表演,到过的国家包括台湾、香港、柬甫寨、波兰等等。他们在舞台上的演出,往往都得到台下众人惊叹,希望了解他们是如何能在无声的世界里,为大家敲击出如此美妙的乐章。

他们希望通过聋哑鼓团让社会对聋哑人士有更多的关注。

“通过震动!他们是透过敲击时,鼓面发出的震动及音波来感受到鼓的声音。”教练李慕义解释。李慕义是手集团成员,2007年随着手集团创办人吴圣雄老师来当助教,直到2014年正式接手当聋哑鼓团的教练暨制作经理。

他表示,手集团在接下这份工作时,心里也充满了忐忑,因为从来没教导过聋哑人士击鼓,于是一切都始于摸索。

聋哑鼓团,突破听障,传达气势磅礴的鼓乐。

教练学手语帮助沟通

“我们不但难以想像他们是如何感受节奏及声音,更重要的是我们彼此无法沟通。”他坦言,刚开始时虽然有Morley充当大家的沟通桥梁,但毕竟还是隔着一层面纱。为了破除这份隔阂,他在教鼓之余,也从鼓手身上学习手语。

“十多年了,基本的手语我都学懂,而且也更了解他们对鼓声的感受。”他一一细述聋哑鼓手学习的过程。

首先,他会让鼓手感受鼓的震动,接着在他们背后拍打出敲击的节奏,接着就是要他们学会看谱。“每一名鼓手的专长及习惯都不一样,像Joseph就对震动非常敏感,所以能藉由空间传回来的音波抓住节奏感;Low Han Pang的学习速度比较慢,但是却能记住复杂的动作,所以我们都必须经过时间了解每一个人的特点,再为他度身订造学习方法。”

他解释,这做法与正常鼓手相同,都是必须经过观察才能依据每个人的性格来教导最适合他们的方法。

教练李慕义透露,鼓能发出强烈震动感,对聋哑人士来说反而更容易学习。

“只是聋哑鼓手在学习时,会特别要求较密封式的场地,主要就是让墙壁及地板得以反弹音波,让他们感受到震动。所以如果练习者多,对他们来说也是好事,除了震动感大,彼此也可以有更好的照应。这可能对正常人的耳朵来说负担有些重,但慢慢地就会习惯。刚开始时我们都得戴耳塞,现在也都不需要了。”

李慕义坦言,教导聋哑鼓手新招式时可能需要花的时间比较长,5至8分钟的表演需要花上半年至9个月才能完美呈献,但是他却能同时根据每个人的失误做出调教,因为不需要说话沟通,不会妨碍到他人练习。

扎稳基本功掌握窍门

围着坐的五名鼓手都各自说出了他们接触鼓团的经过,当中资历最资深的是在鼓团成立时就加入的Joseph Liew Boon Ann。在Morley的翻译下了才知道,Joseph在未加入聋哑鼓团前是一名舞狮团鼓手。当时老师听说YMCA成立聋哑鼓团,鼓励他来参加,没想到就一直参加到现在。

Joseph对鼓的震动感非常敏感,所以学习速度比一般学生快。

第二位加入鼓团的是Mackey Chua Hock Chye,他表示,当初Joseph邀请他加入鼓团时,还在怀疑聋哑人士要如何打鼓?“Jospeh建议我来看他们练习,我才终于明白那种震撼感。结果一加入,就是11年。”

Mackey看过了Joseph打鼓后,才终于明白聋哑人士打鼓的方法。

另外,Harry Chong Kai Zhen、Marcus Ng Kong Keong和Low Han Pang则分别在2016年及2017年加入,是鼓团中资历最浅的鼓手。Harry今年29岁,是一名博士生。虽然是一名聋哑人士,但他对音乐痴迷,会弹钢琴、拉二胡。他笑着表示,当初是妈妈在电台上听到聋哑鼓团招学员,便鼓励他加入。“弹钢琴很孤单,鼓团却是一个团队,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Harry鼓励聋哑人士应该走出舒适圈,开阔自己的眼界,去接受及学习新事物。

Marcus目前是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学生,当初因为学校组鼓团才有机会接触到李慕义老师。“我原本只想着来玩玩,没想到老师教鼓那么认真,结果也被迫认真的学习。”

Marcus说自己在家没有其他活动,打鼓让他能打拓生活社交圈子。

李慕义笑着解释,“我们希望他们学的每一样招式都能上台做表演,所以指导时会比较认真。”

推荐

Mackey道出当初学习的经验,老师会教他以拍手的方式来感受节拍。接着,老师在他背部拍打,让他感受到节奏及拍子。“这就是我们学习基本功的方式。”

Low Han Pang是一名平面设计师,最怕的就是老师教复杂的招式,自己难以记牢。Harry也补充,“基本功很简单,但是慢慢升级时便会感受到其复杂性。但是只要你能把基本功学好,其他的招式只要勤劳学习,就能掌握得到他的窍门。”

Low Han Pang明白打鼓很难,却希望自己能学习更多不同的打鼓招式。

靠表演赚取经费

Morley透露,CIMB Community Link起初只是想着帮忙协会成立鼓团,却在吴圣雄老师建议下持续支持了鼓团一段时间,像是支付鼓团出外表演的交通及住宿费。几年后,鼓团就必须靠表演及邀请赚取经费,支付乐器维修及出外表演的费用。

聋哑鼓团成立10周年时,在DPAC表演中心演出。

 “现在疫情让聋哑鼓团的许多活动被延展或是取消,就连练习也被迫减少。”她也表示,原本鼓团打算在今年七月份到寮国的聋哑学校,协助孩子们成立聋哑鼓团,结果也只能把计划展延到明年三月份。

“因为机票和住宿可能会有差价,所以我们还在努力寻找经费赞助。”

李慕义也表示,因为疫情造成练习困难,他们也开始拍视频上传YouTube,教导大家手语及击鼓的方式,希望能借此提高大家对聋哑人士的醒觉心外,也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加入聋哑鼓团行列。

专访:林仪倩

摄影:Hugo

 ■详尽内容:第710期《风采》

【免责声明】

《风采》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

What's Your Reaction?
极品
0
高兴
0
喜欢
0
一般
0
无聊
0

Copyright © 2023 南洋报业控股有限公司 Nanyang Press Holdings Berhad No. 195801000105 (3245-K).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