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牢记中暑症状 做好防护与缓解懒人包

随着天气变热,很常听到大家觉得自己中暑了,但是到底中暑的症状有哪些?严重的话又可能产生哪些症状?如果真的中暑了应该做哪些方法来缓解呢?不妨一次过认识它,并且做好防护工作。
什么是中暑?解析热伤害分为三大类型
人体需要透过排汗来散热调节体温,若人体无法透过流汗等相关机制,有效降低体温,也就是身体产能 > 散热时,就很容易出现‘热伤害’的现象,而热伤害分了几个等级,中暑是其中最严重的类型。
所以细部区分,我们常常口语说的中暑,其实依照医学上的热伤害分类,依照严重程度,可区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中暑三个类型与阶段。
热伤害分类一:热痉挛 Heat cramps(严重程度轻,意识清醒)
热痉挛通常是在人体在高温下长时间活动或运动,导致大量出汗使身体水分流失,补水却没有补足盐分,造成血液中的钠、钾离子浓度降低,导致肌肉出现不自主的抽搐或疼痛的症状与特征,应立即至阴凉处休息、按摩肌肉舒展。
热伤害分类二:热衰竭 Heat exhaustion(严重程度中,意识多为清醒)
比起热痉挛属于较严重的症状,主因处于高温闷热的环境,大量出汗导致水份、盐份流失过多,进而出现脱水的状况,常见的症状有脸色苍白、虚弱、恶心、呕吐、头痛头晕,体温约落在 37℃~40℃之间。
需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处,除去多余外衣并以冷毛巾擦拭、适度洒水方式帮其降温,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给予水分或电解质饮料,观察其状况,必要时须送医。
热伤害分类三:热中暑 Heat Stroke(严重程度高,意识多为模糊、无意识)
又称为‘中暑、中暑高热’,属于热伤害中最严重的类型。人体因中枢体温调节失常、无法正常排汗,导致体内累积过多热量,最主要的症状就是体温飙高(常超过40℃),并出现皮肤干热、无汗、头晕、心跳过快、抽搐、休克等症状。
若出现热中暑的情况,甚至还可能併发横纹肌溶解症,所以一旦发生请立即送医,延迟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的伤害,死亡率也较高。
中暑常见明显症状
1.肌肉感到疼痛、四肢无力
2.脸色苍白、觉得虚弱
3.感到恶心、呕吐
4.大量出汗、皮肤湿冷
5.头痛、头晕
6.心跳加速、血压降低
7.体温升高、皮肤无法出汗而干燥
8.意识不清/混乱、说话不清楚
导致中暑常见原因
1.水喝不够,成人一天建议基本1500~2000cc。
2.体重过重、肥胖者,那是因为散热能力较差。
3.待在通风不良、无空调等闷热的环境。
.长时间曝晒于艳阳下无适度休息。
5.睡眠不足,身体机能代谢受影响。
6.容易中暑体质,受基因、自身体质影响。
7.药物治疗导致,例如部分药物会影响排汗散热机能。
8.部分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糖尿病患者要留心。
谁是中暑高风险族群?
1.长辈、婴幼儿
2.怀孕的孕妇
3.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
4.长期劳累导致身体虚弱者
5.部分药物治疗者
6.工作需求须长时间在户外工作者
8招预防中暑 补充水分和蔬果
在炎热的天气出门,不仅要记得防晒,还要留意身体是否有过热,或难以散热的问题。
尤其经常户外活动的人士,不论大人或小孩,除了保持体内水份及电解质的充足,适当的休息外,或可透过下列预防措施,来确保身体能有效散热,远离热痉挛、热衰竭及热中暑的热伤害。
预防方法 1:避免最高温在外活动曝晒,例如早上10点~下午2点间紫外线最强。
预防方法 2:善用工具防晒很重要,切记别懒惰,勤带阳伞、遮阳帽等出门。
预防方法 3:适时补充足量水分,每天准备好水瓶随时随刻都让自己可以喝口水。
预防方法 4:穿着透气、轻薄材质衣物,有助身体散热。
预防方法 5:补充蔬果、消暑食材例如西瓜、冬瓜、绿豆都不错。
预防方法 6:选择较不热时段例如傍晚、清晨去运动。
预防方法 7:携带凉感毛巾、保冰袋,随时敷于颈部、腋下帮助降温。
预防方法 8:避免长时间待在闷热不通风的室内,尤其是无空调的车内。
切记口诀:阴凉 > 脱衣 > 散热 > 补水 > 送医
阴凉:立刻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休息。
脱衣:去除患者身上多余的衣物、配件,以利患者能散热与保持顺畅呼吸。
散热:可用湿冷毛巾擦拭患者身体,或以搧风、洒水方式帮助患者降温。
补水:若症状轻微者,一般短时间会恢复意识或持续保持意识清醒,可适度给予饮水、食盐水或运动饮料来补足流失水分与电解质。
送医:若患者意识清醒但10~15 钟左右降温无明显改善或症状恶化,亦或是意识不清楚超过5~10分钟者,就应立即送医,避免延误治疗。
热伤害的最大重点处置就是‘快点帮助降温’,因人体若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许多生理机能就会出现障碍,进而引发严重的后遗症。
整理:CW
【免责声明】
《风采》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