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Reading
保健专题|Don’t Wait Till It Breaks!你是骨质疏松症潜在族群吗?

保健专题|Don’t Wait Till It Breaks!你是骨质疏松症潜在族群吗?

说到骨质疏松症,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缺钙?运动量少?老年病?人老了,骨质疏松症好像……也正常吧?相信很多人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还停留在这个层面。

或许你对这种病一知半解,殊不知其实它还会引发各种疼痛,对此,专家表示:应重视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疼痛识别与管理,以下带你重新认识骨质疏松,哪些类型的痛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信号?以及怎么预防或自我检测骨质健康。

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随着年龄增长,骨量减少,中老年人群患骨质疏松症的概率会增加。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可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两大类。

作为一种退化性的老年疾病,骨质疏松症的特点是早期无明显症状,很多人是发生骨折了,才发现自己患有骨质疏松,所以骨质疏松又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

肌肉酸痛、身高变矮、发生脆性骨折等是骨质疏松常见的临床表现。根据中国骨科副主任医生王永虎表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激素分泌水平降低,影响钙质吸收,导致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通常女性在50岁、男性在60岁后,易出现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不是突然发生的,要留意生活中的预警信号。当骨质疏松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腰背痛、驼背等症状,建议根据情况,及时到骨科或内分泌科就诊。骨质疏松患者一旦受到外伤,易发生骨折。脊柱、髋部、腕部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部位,若不及时治疗,则会引发一系列病症。

你体内的‘骨量银行’,存够了吗?

若比喻人体的骨骼是一座‘骨量银行’的话,如果你的骨量持续减少,这座‘骨量银行’也会赤字,因此,专家提醒,中老年群体应重视骨密度筛查,定期体检,强肌健骨,提早防治。

专家建议,预防骨质疏松、脆性骨折,首先要提高健康意识,补钙不等于治疗骨质疏松。提倡40岁以后开始做骨密度筛查,50岁以后每年至少做一次骨密度检测,及时了解骨骼健康状况,切忌盲目补钙,应遵医嘱,结合自身情况对症下药。

此外,还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均衡膳食营养,多食富含钙元素的食物;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锻炼,戒酒烟,参加体育锻炼时要注意舒展关节,避免和减少运动损伤。建议有老人的家庭进行必要的适老化改造,包括地面平整防滑、安装扶手等,有助于提高安全性,增加居住空间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骨质疏松10大危险因素

不可控制因素

  • 女性机率高
  • 年龄超过70岁
  • 已达更年期或停经
  • 家庭成员有人患骨质疏松症
  • 身材或体格特别矮小

可控因素

  • 钙质摄取不足
  • 吸烟
  • 喝酒过量
  • 缺乏运动
  • 喝大量咖啡

KNOW 年轻人 你以为不会有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疾病吗?

没错,而且还是全身性的!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骼中的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导致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

不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如果其骨骼内钙质不足,骨量和骨密度偏低,都有可能发生骨质疏松。特别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年轻人工作繁忙,缺乏运动与阳光照射,不利钙质的吸收与储备,除此之外,不正确的姿势和长时间保持某种姿势(如跪坐),易使骨骼负重过大,对钙质的吸收也无益。

骨质疏松的后果,通常就是骨折,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预防应从青少年抓起,防患于未然。

骨质疏松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初期通常没有什么明显临床表现,但随着病情不断进展、骨量不断丢失、骨微结构破坏,患者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等,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

1.骨痛及乏力:轻者无症状,仅在X线摄片或骨密度测量时被发现。较重患者常有腰痛、乏力或全身骨痛的情况。

2.脊柱变形,身材缩短:常见于椎体压缩性骨折,身材变矮;严重者可出现驼背等脊柱畸形。

3.骨折:多发部位为脊柱、髋部和前臂,其他部位亦可发生,如盆骨、肋骨、胸骨、锁骨等。脊柱压缩性骨折突出表现为身材缩短,有时出现突发性腰痛,卧床而取被动体位。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再骨折的风险会显着增加。

4.併发症:如果发生驼背和胸廓畸形,那么经常会伴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甚至紫绀等表现;髋部骨折的患者常因感染、心血管病或慢性器官衰竭而死亡;长期卧床会加重骨丢失,并常因感染等使骨折极难愈合。

5.对心理状态及生命质量的影响: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骨折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危害常被忽略,主要的心理异常包括恐惧、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等。

骨质疏松严重后果

1.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称脆性骨折)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常见部位包括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

2.骨质疏松性骨折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之内,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这4种疼痛 提示骨质疏松警讯

患有骨质疏松的族群,其实在身高明显变矮前,全身上下就已经开始通过疼痛来警告你,你的骨骼健康在亮红灯了!

半夜痛:骨质疏松常伴有骨骼系统畸形,会引发疼痛,常发生于后半夜或凌晨,难以确定具体位置。对于无法查明原因的全身痛,临床常建议进行骨密度相关检查。

腰背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结构会发生明显病变,即使是轻微外力就可能引发损伤,尤其是负重较大的腰背部、活动较多的肩颈部,是患者经常疼痛的部位,活动时会加重。

但以腰背痛为主要表现的骨质疏松,容易与腰背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混淆,需要仔细鉴别。

翻身痛:骨质‘松散’后,骨骼形状可发生细微改变,周围肌肉难免会受影响,引发疼痛。这种痛多与体位相关,比如翻身、起坐时疼痛或某种体位下静息痛。

推荐

急性痛:当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时,相应部位会出现急性重度疼痛,比如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引发胸腰骶部或臀部疼痛,在翻身时加重,要引起重视,尽快就医。

骨质密度检测

骨质的检测能准确和精密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目前骨质密度检测仪有骨超音波检测和双光子能量检测2种。原则上以双光子能量检测较为准确,也为临床上判断是否有骨质疏松的主要依据。

双光子检测会检测T值(T-score),透过骨质密度检查就能了解自己的骨密度,如果测得的骨密度T值≧-1为正常;T值介于-1至-2.5之间,属于低骨量或骨质缺乏;当T值<-2.5,也就是低于年轻人的标准值2.5个标准差,就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预防骨质疏松症3步骤

人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应当注重骨质疏松的预防,婴幼儿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都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人体骨骼中的矿物含量在30多岁达到最高,医学上称之为峰值骨量。峰值骨量越高,就相当于人体中的‘骨矿银行’储备越多,到老年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时间越推迟,程度也越轻。

老年后积极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坚持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可预防或减轻骨质疏松。

均衡饮食:增加饮食中钙及适量蛋白质的摄入,低盐饮食。钙质的摄入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嗜烟、酗酒、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高磷饮料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危险。

适量运动:人体的骨组织是一种有生命的组织,人在运动中肌肉的活动会不停地刺激骨组织,使骨骼更强壮。运动还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反应性,改善平衡功能,减少跌倒的风险。

增加日光照射:饮食中所含维生素D非常有限,因此经常接受阳光照射会对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质吸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正常人平均每天至少20分钟日照。

除了仪器判断有没有骨松,民众或可在家自我检测,统计发现,骨质疏松的病人常有以下3种状况,若出现时就要怀疑可能是骨质疏松。

自我检测‘骨松332’

1.现在身高比过去少了3公分以上。

2.后颈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大于3公分。

3.肋骨的下缘与骨盆的距离小于2公分。

资料摘自网络/整理:CW

【免责声明】

《风采》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

What's Your Reaction?
极品
0
高兴
0
喜欢
0
一般
0
无聊
0

Copyright © 2023 南洋报业控股有限公司 Nanyang Press Holdings Berhad No. 195801000105 (3245-K).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