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专题|Covid病毒直接攻击肾脏 洗肾病人死亡率增高


- 赖可健医生(Dr Kenneth Lai Koah Kien)
- 身份:梳邦再也医疗中心内科及肾脏专科医生
在众多脏器的病变中,相信最让人感受到‘恐惧’的就是肾脏病吧?皆因一旦去到肾衰竭的后期,病患就得透过洗肾来维持生命。而洗肾的过程既费时又痛苦,每星期要洗3次左右,每次最少4个小时,同时还要付出一笔颇大的开销,确是令人闻之色变。
其实只要好好掌控你的饮食和生活作息,大部份人是可以避免患肾病的。趁着3月份《世界肾脏日》的到来,我们向赖可健医生了解多一些肾病的资讯吧!

赖可健医生指出,根据我国卫生部2018年的研究报告,大马18岁以上成人患上慢性肾病的数据大概是15.5%(每100人中有15人);要洗肾的病人将达5万名,2040年预计将突破10万名。此外,随着这几年的新冠疫病爆发,肾病患者也大幅度增加,而且也加剧病情的恶化。
“Covid病毒会影响及损坏肾脏。临床上很多原本是第3期的病人,在短期里进展到第4第5期;那些原本是第4、第5期的病人,很快就进入洗肾的阶段;以前肾病的死亡率是30~40%,但感染了Covid后,洗肾病人的死亡率也大大增高了。”
预警!肾功能每年会下降1~2%
40岁过后,肾功能每年会下降1~2%,因此年纪愈大,患肾病的机率就愈高。肾病一共分为5期:
*第1期:肾功能90%,一切还算正常。
*第2期:肾功能60~89%。对于40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说是不正常的,但不能从验血报告看出。
*第3期:肾功能30~59%。
*第4期:肾功能15~29%。
*第5期:肾功能少过15%,这时就得考虑洗肾或换肾。
“一般去到第4期,就会明显影响健康,但若是4、50岁的病患,他们也感受不大,只会觉得疲累、上下楼梯会喘、胃口不太好、会消瘦(6个月至1年的时间里消瘦多达4~5公斤)。一般群众发现身体有不妥时才会去检查,但大部份病人在此时都担心这情况是出于癌症多于肾脏病。”
赖可健医生进一步指出,患上肾病,身体很少会出现任何预警,主要是因为肾脏没有痛的神经线,因此当它发炎或受到损伤时,人体是无法感觉的。
“要等到肾功能少于20%才会出现症状,但即使有也很难辨识。比如只是有点累、没什么胃口、晚上睡不好等等,所以病人也不会联想到肾病,因此大部份病人发现肾病进而求治时,往往已太迟了。”
“在整体来说,早期的症状会从排尿中看到泡沫或血丝,这时已是进入第3期,肾功能仅剩50~60%;后期的症状会脚肿、呼吸困难、骨痛、身体痒……通常这情况的肾功能已少过15%,必需要洗肾或换肾了。”
肾病仅能靠控制避免恶化
肾功能下降而导致的慢性肾病是不可逆转的,即使求医也只能靠药物维持在一个水平,不让病情迅速恶化。
赖可健医生指出,有效对治肾病的药物并不多,而大多数更是控制不让病况恶化,因此并不能靠药物把病情逆转。“肾病最大的导因来自糖尿病和高血压。70%的肾脏病源起自糖尿病,20%是基于高血压,因此若能控制这两种疾病,就能减少肾脏病的发生。”
“除去上述90%因素,另外10%的肾病因素包括来自遗传或受到自体免疫系统攻击。此外,肥胖也是导致肾病的因素之一,因此要多运动、控制食量、避免摄取太咸以及有可能损害肾脏的保健品。药物方面也要小心,一些强效的止痛药以及抗生素也会损坏肾脏,不能长期服用,除非真的有需要才服食。”他劝谕:“预防胜于治疗,还没有得到肾病时,平日就要多做运动,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要有足够的睡眠,要吃新鲜健康的食物,不要太重口味。要有健康的饮食和作息,不让自己患上糖尿病和高血压。”
“如果是糖尿病或高血压造成肾病,就要好好管控这病况,定时复诊和服药,多做运动并小心饮食。”
洗肾VS不洗肾 哪一个更能维持寿命?
肾病到了末期,必须靠洗肾来维持生命,然而有些病人碍于洗肾的麻烦及费时而选择听天由命。其实洗肾和不洗肾,在寿命和生活质量上是有所差别的。
他举例:“平均来说,一名80岁的病人如果有洗肾,大概可活20个月,没洗肾的情况下大概只能活5个月;如果病人只有5、60岁,没有洗肾或许只能活2、3年,有洗肾的可活多7、8年。”
“在生活质量方面,没有洗肾的人,会经常感到疲累、没食欲、难入睡、容易喘,代谢物不能排出,积存在体内的水份很多;一旦肺积水,就很难呼吸。至于定期前往洗肾的病人,通过透析把血液里的有害物质、体内多余的废物代谢。在洗肾约3~4个月后,体重会恢复,能吃也能睡,整体看来几乎和生病前没差别。”
儿童肾病大部份属于先天性
其实儿童也会患上肾脏病,患肾病的因素大部份是先天性的,此外也有一些是受到自体免疫系统攻击所致。
“有些小孩出生时,肾功能就不正常,有些甚至没有肾脏。通常一出生就要面对洗肾的幼儿,一般不能存活太久;有些儿童则是在进入青少年时期,才面对肾功能丧失而必须洗肾。”
“相比成年人,儿童患严重肾病的情况并不太多。14岁以下需要洗肾的病患,每一年的数据大概是7个。这种情形在过去的10~15年里,并没有太大的数据变动。但由于洗肾不是很完善的治疗,因此若有可能,只要超过2岁的年幼病患,可以考虑换肾。”
据赖医生透露,儿童换肾的风险和成人相差不大,主要根据体重来调配抗排斥药物。儿童同样可以移植来自成年人的肾脏,由于成人的肾脏较大,肾功能对儿童来说非常足够,因此若移植成功,或许能使用长达30年,也意味着寿命得以延长。
肾脏移植 优势与劣势
如果两边的肾功能加起来都不足10%,就必须要洗肾,更是一辈子的事,除非可以换肾(即是肾脏移植),而换肾也是使肾病者获得全面康复的最好方式。
赖可健医生透露,大马每个洗肾病人都会自动进入换肾的轮候名单,等待有签署捐赠器官者死亡后捐出肾脏(也就是属大体移植)。目前有5万名病人在洗肾,当中有25千的病人在轮候换肾。通常病人要洗肾10~12年才有机会轮到,而且若超过60岁,就会在名单中被剔除。
“接受肾脏移植者也会被甄选,那些年纪老迈、体弱不能自理者、癌症病人、严重心脏病人、糖尿病导致肾脏损坏者,以及某些自体免疫系统攻击者,都不适合换肾。毕竟病人接受肾移植后,能延续寿命的长短是考量因素。而且移植手术一般要3~4小时,病人要有一定的体力来支撑。”
洗肾VS换肾 优劣看一看
洗肾
◆优势
*很快即能开始洗肾疗程,而疗程上反需约花15分钟在身体置入管子就可以直接洗肾了。费用较便宜。
◆劣势
*洗肾不是很完美的治疗,它仅可以帮助排出尿毒和水份,但很多代谢物不能通过洗肾被排出体外,导致一些病患的皮肤会变黑,脸部肌肤干燥、头发变白、器官功能低下,而且很难怀孕。
*肾脏的功能包括生产荷尔蒙来造血,一旦需要洗肾就意味着已失去肾功能,因此病患必须注射补血针以及服用维他命D,让身体能促进钙质的吸收。
*无论是血液透析(Hemodialysis)或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置入的导管都不是永久性的,一旦堵塞就得更换,而且还有感染的风险。
*后续费用会持续增加。
换肾
◆优势
*换肾后,身体上早前因肾功能缺失导致的不良现象会渐渐恢复。
*虽然换肾手术和药物费用高,但长期而言,换肾的整体花费会比持续不断洗肾低,因为洗肾的费用会随着通膨而上涨,因此换肾的成本效益更佳。
◆劣势
*手术高昂,在私立医院进行相关手术,最少需耗费150千,很多病人都负担不起。
*如今每5个成人就有一名是糖尿病患,而糖尿病患不适宜捐肾,导致捐赠者下降,也更难找到匹配的肾脏。
*换肾后要接受频密的后续治疗,尤其第一年的第一个月,可能每2、3天要去复诊一次。而且肾脏移植后初阶,病患需要服食的抗排斥药物价格高昂,第一年的药物费用大概是3~4千元。
大体移植VS活体移植
肾脏移植可分为大体(死者)及活体(生人)移植。
大体移植是必须分秒必争的医疗程序,当一个人脑死后,就得在24小时内进行肾器移植。通常都没办法做到详尽的检查和良好的配对,受捐者也可能会面对排斥的问题。一旦移植的肾脏有排斥或硬化现象,病患就得重新回去洗肾。
活体移植就可作充份准备,能花更多时间检查血液与基因的配对,也确保换肾后较能耐久使用。但活体移植必须由亲属捐出,一般在病情还未严重到洗肾的地步就可作好准备。
由于我国不允许器官买卖,在捐肾的事件中也绝对不能涉及金钱交易,因此若非直属关系的亲人,即使是自愿捐肾者,都要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调查批准,以确保没有牵涉金钱上的利益。
无论来自大体或活体的肾脏,在移植后遭排斥的情况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毕竟如今的抗排斥药物已很先进。
“只是相对来说,活体的移植疗程当然比较好。因为由死者大体捐出的肾脏,不能确知该肾是否有受过损伤,肾脏原主人是否有高血压等不良疾病。因此活体捐赠的肾脏,使用寿命方面能更耐久。”
捐肾者可会有风险?
很多人担心,一旦捐出肾脏,会否导致本身的健康出状况?日后得到慢性肾病风险的可能性是否会增加?
赖可健医生说,一般人一生中会得到肾病的,男性是40份之一的机率,女性则是60份之一的机率。
“一个人即使只拥有一个肾都足够生存。当然,以逻辑来说,捐出了一个肾,日后获得慢性肾病的风险是存在的。只是差别并不是很大。调查研究,当一个人捐肾15年过后,相比没有捐肾的,该捐肾者会有0.3%得到肾病且需要洗肾或换肾的风险。不曾捐肾者得到肾病且去到洗肾地步的则是0.04%,对比来说是9倍。”然而这个0.3%的绝对风险还是很低的,所以我们还是会鼓励人们捐肾,尤其若亲人有迫切需要。”
“我们对捐肾者也会采取严谨的预防措施。捐赠者必须一年复诊一次,并确保不要患上糖尿病。
预早检测肾脏健康状况
赖可健医生:“总得来说,肾病的防范措施是要及早检查,预早治疗来控制。不要等到第4第5期才来求治,到时医生也做不到什么了。”
唯令他感幸慰的是,10年前大多数病人去到第4第5期,甚至是要洗肾了才来就医。但如今的人较注重健康,很多人40岁以上都会去做身体检查。一般从普通的尿液检查报告和肾功能的检测都能预早得知肾脏的健康状况,因此如今大多数病人在第2或第3期就会来治疗。
“这种情况在近5年里改变很多,也可能是疫情的关系,很多人都很注重身体的健康了。”
报导:aNGie / 照片:受访者提供 / 网络截图
【免责声明】
《风采》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