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要成为一等人类,而非二等机器人

COVID-19疫情为教学现场带来什么变化?目前人在法国的OECD教育和技能主席、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比)负责人安德列・史莱贺(Andreas Schleicher),9月23日参与《亲子天下》2020教育创新国际论坛时,透过连线分享,他提醒,在AI时代,知识只是起点,学生拥有耐挫力才是学习关键。
人在法国的PISA负责人安德列・史莱贺越洋连线,与论坛现场近五百位家长、老师分享后疫情下的国际数位教学观察。(黄建宾摄)
COVID-19疫情在台湾趋缓,但后疫情时代下的教学现场,萌发许多科技与教育新创合作的契机。《亲子天下》9月23日下午教育创新国际年会上,邀请8位跨行、跨国的教育学者与创业、创投家,越洋与谈。
PISA负责人安德列・史莱贺(Andreas Schleicher)自COVID-19疫情爆发至今,和多国社会组织、教学人员相互联系、了解停课后的数位学习成效。
发现,“即便过去6个月的教育创新比过去6年还多,但学习质量并没有为学生带来更好的转变”。原因在于,数位教学是转换教学形式,但学习本身更看重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
●PISA负责人:AI世代的学生要学会‘承担错误’
当AI时代来临,许多人担心被取代,但史莱贺认为,科技和人应该互相辅助,而非取代。他提醒,过去的教育制度,让年轻人成为‘二等人’,但学习应该因应时代环境改变。他提出未来教育方向应该思考:“如何成为一等人类,而非二等的机器人?关键在于年轻人要有独立学习的能力。”
他以国际PISA测验成果指出,传统的学习模式在现代社会并不管用,反倒是压抑了当代社会学生自主学习看重的‘学习动力’。
史莱贺表示,不少学生在小学四年级时,很喜欢自然课程,因为学习知识过程,就是在观察自然生态的因果关系;但到了15岁、国中学习阶段,却变得不喜欢自然课程了,因为要开始背公式、考试,“我们塞了太多东西在小盒子里”,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试主要测验的是知识,但知识‘量’的累积,并不等同于学生学习的‘质’。史莱贺说,知识作为学习根基,学生有无‘承担错误’、自我鞭策的能力,才是学习能否有效率、有永续性的关键。
他也认为,在资讯科技发展迅速的环境里,学生得面对知识可能在短时间内,论述可能会改变、被推翻,因此,学生能否处理知识定义的模糊暧昧、拥有调节情绪的能力,会是能学得好的要点。
史莱贺建议学生和老师们学习、教学时,不妨思考: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能和科学家一样,拥有独立设计实验、找出解决方法的能力吗?当论述被推翻,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吗?他指出,AI时代,知识只是一个出发点,还需要结合认知、创意、好奇心、社交能力等,创造出新的价值。
●因应AI世代的多变,台湾课堂也翻转了
下午参与会谈的讲者还包含了亚洲各地的创新教育家。20年来曾在法国、日本不同国家教学的日本美国学校老师堀井清毅(Kiyotaka Horii)就提到,教学创新不容易在日本主流学习中,得到多数家长、一线老师的亲睐,即便日本政府很积极改变大家的学习思维,但学生们仍是会‘挤破头的去补习’,因此他建议,或许可以在既定的教学空间外,加入课外学习社群尝试创新学习。
生长在芬兰,受聘于新加坡教育空间新创加速器计画的尼可‧林德霍(Niko Lindholm)也提到,新加坡的中小学老师很有感,“大学生在学校表现再好,仍然毕业后还是需要再三年时间才有生产力”。他比较6、7年前的芬兰也曾经认为,学校要成为‘堡垒’不容外界介入、侵犯,但是在面对当前科技社会所需人才的教育改变,已不再只是闭门造车,而是创造弹性空间,接纳更为多元的观点与做法。
推动国际体验教育的双橡海外教育创办人林竹芸、引进‘成功的七个习惯’到教育现场的沛德国际教育机构执行长柯沛宁,以及橘子苹果儿童程市学苑执行长束凯文,也分享了他们在台湾教育创业的经验。柯沛宁指出,过去台湾政府在教育改革的投资过度注重在制度的改革,例如课程、考试、升学制度等,却忽略了投资‘人’,他们希望投资在师培,藉由改变‘人’,为教育现场创造更深化的改变。
资料来源:亲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