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Reading
蛋黄怎么吃才没有压力?

蛋黄怎么吃才没有压力?

(图:Pexels)

鸡蛋蛋黄中胆固醇含量非常高,多吃会使血脂上升,当然也不利于减肥,所以,对于吃鸡蛋都抱持着“小心谨慎”的心情,不敢放心吃。不过,鸡蛋中的蛋黄并非十恶不赦,反而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说,可以放心的吃鸡蛋(包括蛋黄),为什么呢?

一天一个鸡蛋黄,不能超过吗?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营养学博士肖丹华,观察医院心脏内科的医生们,每天吃鸡蛋黄绝对不会超过一个,一个鸡蛋黄含胆固醇200毫克,人每天吃的胆固醇不能超过300毫克,所以一天一个鸡蛋黄足矣;再多,体内胆固醇过高,会在血管壁堆积,诱发心血管疾病!

肖丹华在美国名校修营养学,发现心脏内科医生们的话颇有根据,都是白纸黑字写进《美国民众膳食指南》的:“过去几十年的科学研究一直认为,饮食中的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长期以来营养学界、医学界、科学界的观点都是:要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就要限制饮食中胆固醇的摄取!”

他在其新书《去去脂肪走》中表示,自1977年开始,美国农业部及卫生部下属的营养政策中心,对大众的饮食指导一直都是:“要减少对鸡蛋、奶油及其他含高胆固醇食物的食用,每日胆固醇的摄取量不应超过300毫克。”这一建议被写进了后来的《膳食指南》,该《膳食指南》由营养政策中心发布,由十几名专家在综合了最新的科学研究和大众的营养需求状况后,每5年更新一次。

所以,这些年来,肖丹华和患者也都是这么说的:要采取低脂饮食,每天鸡蛋白尽管吃,但是,鸡蛋黄一个就好,多余的扔掉!(虽然内心对于扔掉还是颇为心疼。)

(图:Pexels)

蛋黄也需要平反
2015年2月,《美国民众膳食指南》的专家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长达572页的科学报告,在第91页上写着:

“以前建议每日胆固醇的摄取量不应超过300毫克。但在2015年新的《膳食指南》里,我们将不再沿用,因为新的科学证据表明,饮食中的胆固醇与血清胆固醇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关系,美国心脏协会及美国心血管疾病协会的报告亦如此。胆固醇是否过度食用,不再是一个关注点。”

报告一出,舆论哗然,美国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导。怎么回事,过去几十年,难道大家都吃错了吗?

★真实情况
过去数年的科学研究发现,血清中的胆固醇,只有15%来自饮食,而其余85%是肝脏自行合成。我们的身体具有强大的反馈调节体制,可以根据摄取的胆固醇量来调节自身的合成量,从而保证细胞内的胆固醇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因此,膳食中摄取的胆固醇对血清胆固醇并不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另一方面,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也就是平常说的“坏胆固醇”),真的就是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状硬化的真凶吗?其实,只有个头小、密度大,并且被氧化后的LDL,才是真正的“坏胆固醇”。它们卡在血管壁,诱发局部的发炎反应,并被巨噬细胞吞食后形成泡沫细胞附着在血管壁,逐渐形成斑块而使血管狭窄甚至阻塞。

抽烟会加重体内的氧化压力反应,诱发更多的氧化LDL形成;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可以剌激胰岛素分泌,加速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转化;多余的糖原会在体内转化为三酸甘油酯,并促使更多个头小、密度大的氧化LDL形成。

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可以增加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HDL能有效清理血管壁上沉积的LDL,发挥“血管清道夫”的作用。

加工食品更不利健康
过去几十年,由于《膳食指南》对每日胆固醇摄取量的限制,使得在每日饮食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人们转吃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食品加工产业,添加更多糖类与高盐等,来使食物“好吃”,反而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份科学报告中同时指出:含糖饮料的使用已达到美国民众每日总热量摄取的19%;而各种餐间零食和甜点,不像正餐那么有营养,却占到每日总热量的25%,而且成为添加糖类和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同时,体重过重和肥胖的人也越来越多,已达全美人口的2/3,而与之相随的各种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也成为这些人越来越高的健康风险。

推荐

★到底一天吃几个鸡蛋黄才合适呢?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生鸡蛋里(包括蛋白和蛋黄),到底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表格提供/奇点出版)

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胆固醇,鸡蛋中的饱和脂肪酸也全都集中在蛋黄里。虽然《膳食指南》取消了对每日胆固醇摄取量的限制,但仍然建议,每日食用的饱和脂肪酸不应超过总热量的10%。

对于想减肥的人,可以放心的吃鸡蛋(包括蛋黄)来增加饮食中的蛋白质。当然,这些鸡蛋中所含的热量(一个水煮蛋约为80大卡,一个煎蛋或炒蛋约为90大卡),也应包含在每日总热量的计算中。

资料:华人健康网

What's Your Reaction?
极品
0
高兴
0
喜欢
0
一般
0
无聊
0

Copyright © 2023 南洋报业控股有限公司 Nanyang Press Holdings Berhad No. 195801000105 (3245-K).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