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Reading
不要把你的孩子送给手机

不要把你的孩子送给手机

撰文者:网路文章分享

9月17日,中国杭州滨江一名15岁的初三女孩从19楼坠下,落在三楼阳台上,当场死亡。警方认定为自杀。

事发前,家人发现女孩又在玩手机,提出反对意见,双方发生争执,随后女孩跳楼身亡。

9月14日,河北廊坊市一名13岁女孩很晚还在玩手机。母亲一怒之下,将手机给摔了。女孩带着20多块人民币离家出走,时至今日,仍无音讯。

这些触目惊心的新闻,作为始作俑者的手机,都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被置放于标题之上,被书写者和受害者当作替罪羊和假想敌!

杀死孩子的不是手机,而是孤独。

看着这些血淋淋的手机夺命案,我只想说:无辜的手机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教育无能和沟通无力的替罪羊。

关于杀死孩子的罪名,手机不背这个锅!

为人父母,我们需要认清并接受的一个真相是:在钢筋水泥和人工智慧中长大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要孤独得多。他们不缺吃穿,但他们缺少玩伴和陪伴。他们的童年过早地凋零在“减负负更重的教育、望子子非龙的焦虑”中。他们很少有机会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光着脚丫子在清澈见底的小河和炊烟升腾的小巷玩,也很少有机会在父母无声无争的散养中一路犯错一路被宽容地不紧不慢的成长。

浮躁的社会、功利的教育和焦灼的父母,让他们不少人在价值观的四分五裂和家长老师的轮番指责中,备受煎熬,无人诉说。

他们宁愿对着手机寻找安慰,也不愿和大人多说一句话。

很多时候,

不是手机夺走了我们的孩子,是我们拱手把孩子让给手机。

父母如果时常给予爱的陪伴,孩子根本不会想玩手机。

以我家为例,前段时间,我儿子特别喜欢玩手机,还时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和手机上的智能助手对话:他不管问什么问题,语音助手都会马上回答他。这让他很满足,也很上瘾。

有一天,我强行把手机从他手中夺过来,斥责他玩手机伤眼睛。
他哭着反驳:

“妈妈,手机比你强多了,你只知道写稿子,我和你说话你都不理我。我和手机说什么,它都回答我。”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的孩子多孤独,而我又多么不称职。

我向他道歉,减轻工作的分量,抽出时间陪他玩耍,看他在努力与平和中慢慢成长。
这时候,我才明白,

在父母有效、高品质的陪伴中成长的孩子,根本不会想玩手机。

他会沉浸在畅汗淋漓的游玩和好奇强烈的探索中,获得饱满有力的自信,取得微末而显著的进步。

杀死孩子的不是手机,而是父母自我教育的缺失。

其次,手机夺命案中,杀死孩子的不是手机,而是父母自我教育的缺失。
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

“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这个世界上,唯有父母这个身份,无需考证审核,但也唯有父母这个身份,必须终身学习、不容怠懈。
具体到玩手机,

很多家长自己就手机成瘾,其他家长甚至为了减少陪伴压力,在孩子小时候把手机甩给孩子:“一边玩去。”

当有一天,他们想让孩子远离手机时,才发现孩子已经深陷电子游戏无法自拔。
如果留心,你会发现,关于手机之争,很多家庭都上演过这样的对话:“宝贝,不要玩手机了!赶紧写作业去!”

“爸爸,你天天拿着手机玩游戏,凭什么管我!”

推荐

是的,模仿能力和效仿能力极强的熊孩子,他们不会听从生硬晦涩的道理,却相信自己看到或经历的事实。

作为父母,当我们无所事事身陷手机荧幕中,不读书学习、不陪伴家人、不专心做事,甚至玩手机频频酿下祸端和惨案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指责孩子去学习、去进步、去自律?

不是手机害了孩子,是我们害了孩子。

不是孩子迷上手机,而是我们自己依赖手机,并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深受其害。

杀死孩子的是缺乏挫折教育,导致生命教育缺席。

最后我想说的是,手机夺命案中,杀死孩子的,不是手机,而是挫折教育匮乏导致的生命教育缺席。

巴尔扎克有句名言,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物质富裕和隔代养育,正让中国孩子走在一条过度娇宠、过分脆弱的教养之路上。长久的溺爱和保护,不仅让他们无法学会延迟自我的满足感、感同身受理解外物和他人,而且造就了他们呼风唤雨、高高在上的虚假召唤力。一旦他们的需求被拒绝,他们就因承受不了挫败,走上自伤或伤人的道路,乃至跌入深渊,丢掉性命。

一些父母只要求孩子考上大学,而极少告诉他,任何事情在一开始,就存在两个结局:成或败。失败的概率在任何事情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接受这一点,才有机会赢得余下的成功。

他们也极少提醒孩子,我们来到世上首要的任务,并非考上好大学取得好名次找个好工作,而是保护自己并善待他人。这些父母更少透过磨练自己,带领孩子培养、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善待生命的视角。相反,他们只是以过度保护和短视养育,为孩子营造出风和日丽的假象,让孩子稍遇挫折便如临大敌,稍受委屈便想到轻生。

What's Your Reaction?
极品
0
高兴
0
喜欢
0
一般
0
无聊
0

Copyright © 2023 南洋报业控股有限公司 Nanyang Press Holdings Berhad No. 195801000105 (3245-K).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